-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新型4-溴-2-氟苯基亞甲基喹唑啉酮衍生物的醛糖還原酶抑制活性研究及其抗糖尿病并發癥潛力
《Bioorganic Chemistry》:Design, synthesis, and aldose reductase inhibition assessment of novel Quinazolin-4(3 H)-one derivatives with 4-Bromo-2-Fluorobenzene functionality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0日 來源:Bioorganic Chemistry 4.5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糖尿病并發癥治療中醛糖還原酶(ALR2)抑制劑的開發難題,設計合成18種含4-溴-2-氟苯基的新型喹唑啉-4(3H)-酮衍生物。其中環己基取代物(化合物9)展現出0.064?μM的強效ALR2抑制活性(Ki),較標準藥物epalrestat(EPR)提升15倍,分子對接證實其與Trp-111等關鍵殘基穩定結合,ADME-T分析顯示良好成藥性,為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并發癥提供了新型候選藥物。
糖尿病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長期高血糖會引發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嚴重并發癥。這些并發癥的核心機制與醛糖還原酶(ALR2)介導的多醇通路過度激活相關——該酶在血糖正常時幾乎不發揮作用,但在高血糖狀態下會將葡萄糖轉化為山梨醇,導致細胞滲透壓失衡和氧化應激。雖然已有zenarestat等ALR2抑制劑進入臨床,但存在腎毒性、療效不足等問題,迫使科研人員開發更安全有效的新型抑制劑。
卡夫卡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Bioorganic Chemistry》發表的研究中,基于經典ALR2抑制劑中4-溴-2-氟苯基的關鍵藥效團,設計合成了18個新型喹唑啉-4(3H)-酮衍生物。研究采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指導結構優化,通過核磁共振(1H/13C NMR)和質譜驗證結構,使用酶動力學分析測定抑制常數(Ki),結合分子對接和分子動力學模擬闡明作用機制,并開展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等細胞毒性評估。
化學合成部分
以甲基鄰氨基苯甲酸酯為起始原料,通過多步反應構建喹唑啉酮母核,再與4-溴-2-氟苯甲醛縮合形成目標化合物。所有衍生物均經熔點測定、紅外光譜(FTIR)和核磁共振譜驗證,其中化合物9的合成收率達72%。
活性評價與機制研究
生物測試顯示環己基取代的化合物9具有最強ALR2抑制活性(Ki=0.064?μM),其效力是EPR的15倍。動力學分析證實其為競爭性抑制劑。分子對接揭示化合物9的溴原子與ALR2的Trp-111形成鹵鍵,氟原子與Tyr-209產生疏水作用,喹唑啉酮環則通過氫鍵網絡錨定Ser-302。100ns分子動力學模擬顯示該復合物均方根偏差(RMSD)穩定在2?以內。
安全性評估
細胞實驗表明,活性化合物在10μM濃度下對HUVEC和BEAS-2B細胞存活率無影響。ADME-T預測顯示化合物9具有86%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但水溶性(LogS=-4.32)需優化。毒理學參數提示其hERG抑制風險較低(IC50>30μM)。
這項研究不僅發現了迄今報道中最強的ALR2抑制劑之一,更重要的是通過結構優化突破了現有抑制劑的毒性瓶頸;衔9獨特的環己基取代模式,既增強了與ALR2活性腔的疏水相互作用,又避免了zenarestat等藥物引起腎毒性的結構特征。研究者特別指出,該化合物能同時抑制山梨醇積累和維持NADPH水平,具有"雙通路"調控優勢。盡管溶解度需要改進,但其明確的構效關系為后續開發提供了清晰方向,對糖尿病并發癥的精準防治具有重要價值。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