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UNRAVELLING THE KNOT: INVESTIGATING AVOIDANCE LEARNING IN ANOREXIA NERVOSA.
編輯推薦:
為解析神經性厭食癥(AN)中食物回避的維持機制,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關于 AN 患者回避學習過程的研究。通過對比 20 名 AN 患者與 23 名健康對照(HCs)的表現,發現患者存在持續性食物回避,阻礙了相關恐懼的消退,為 AN 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在現代社會,飲食失調已成為日益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其中神經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 AN)以其高致殘率和死亡率備受關注;颊邔w重增加的強烈恐懼、對身體形象的扭曲認知以及極端的節食行為,不僅導致嚴重的生理功能紊亂,還常伴隨抑郁、焦慮等共病。盡管心理干預是 AN 治療的重要手段,但現有療法的有效率有限,約 20–46% 的患者退出治療,50% 未能康復,35–40% 在治療后復發。這提示我們對 AN 癥狀維持機制的理解仍存在關鍵缺口。
傳統上,AN 的核心癥狀 —— 限制性進食 —— 常被視為一種意志行為,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其可能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從行為學角度看,患者對高熱量食物的回避可能是一種通過條件反射形成的適應性行為,即通過避免進食來減輕恐懼(負強化)。然而,這種回避行為如何阻礙恐懼消退、維持病態認知,尚不明確。為填補這一空白,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對照研究,旨在揭示 AN 患者食物回避的學習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研究方法概覽
研究招募了 20 名 AN 患者(含 19 名 AN 和 2 名其他特定喂養和進食障礙(OSFED)患者,BMI<18.5 或正在接受治療)和 23 名健康對照(HCs),通過經典條件作用與操作性條件作用結合的實驗范式,對比兩組對三類無條件刺激(US)的學習差異:高熱量奶昔(US-food,疾病相關)、金錢獎勵(US-appetitive,中性愉悅刺激)和厭惡尖叫(US-aversive,中性厭惡刺激)。實驗分為四個階段:習得期(Acquisition)、回避學習期(Avoidance Learning)、消退期(Extinction,強制禁止回避)和回避測試期(Avoidance Test)。通過測量回避反應頻率、鼠標軌跡(反映決策果斷性)、自我報告的恐懼(Fearfulness)、預期(US-expectancy)、欲望(Desire)、條件刺激(CS)效價(Valence),以及面部肌電圖(fEMG,記錄顴大肌、皺眉肌和提唇肌活動),全面評估條件反應的形成與消退。
研究結果解析
1. 食物相關條件反應的習得差異
在奶昔相關模塊中,AN 患者與 HCs 表現出截然相反的學習模式:患者對預測奶昔的條件刺激(CS+food)產生更強的厭惡條件反應,包括更高的恐懼評分、更低的進食欲望和 CS+food 喜好度;而 HCs 對 CS+food 表現出愉悅條件反應(低恐懼、高欲望和喜好)。行為上,患者在回避學習期更頻繁地選擇回避 CS+food(OR=818.98, p<0.001),且回避行為伴隨預期值和恐懼評分的短暫下降,提示負強化機制驅動了回避行為的維持。
2. 消退期與回避測試期的持續性回避
在消退期(禁止回避且不再提供奶昔),兩組的預期值和恐懼評分均有所下降,但患者的恐懼消退不完全,且 CS+food 的負性效價未顯著改變。當回避在測試期重新被允許時,患者立即恢復高頻回避行為,導致預期值反彈并維持高水平恐懼,而 HCs 的預期值則隨無強化 trials 再次下降。這表明患者的回避行為阻礙了恐懼的自然消退,形成 “保護免于消退” 效應(protection from extinction effect),即通過持續回避避免接觸 “安全信號”,維持錯誤的威脅信念。
3. 刺激特異性:僅食物相關回避異常
在金錢和尖叫模塊中,AN 患者與 HCs 的回避學習無顯著差異,表明患者的學習異常具有疾病特異性,與食物刺激的特殊 valence 相關,而非普遍的學習能力缺陷。這一結果支持 “AN 的食物回避是對特定威脅(如體重增加)的適應性反應” 這一假設。
研究結論與意義
本研究首次通過實驗范式證實,AN 患者的食物回避是一種通過經典條件作用和操作性條件作用形成的持續性行為模式。關鍵結論包括:
- 患者對食物相關刺激形成強烈厭惡條件反應,回避行為通過負強化(恐懼減輕)得以維持;
- 回避行為阻礙消退學習,導致威脅信念和恐懼長期存在,形成惡性循環;
- 這種學習異常具有刺激特異性,與食物的病理意義密切相關。
研究為 AN 的病理機制提供了新視角:限制性進食不僅是癥狀,更是一種 “習得性恐懼管理策略”,但其代價是阻止患者修正錯誤認知(如 “進食高熱量食物會導致失控或體重驟增”)。臨床啟示在于,傳統暴露療法需結合 “反應預防”(如強制暴露于禁食食物而禁止回避),以打破回避 - 恐懼維持的循環。未來干預可針對性設計多階段方案:首先通過消退學習削弱條件性恐懼,再通過操作性訓練建立適應性行為模式,同時輔以認知重構糾正威脅信念。此外,研究強調對高危人群(如節食初期個體)進行早期行為干預的重要性,以阻斷回避行為的固化。
盡管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患者多為治療中個體等局限,但其通過嚴謹的實驗設計揭示了 AN 核心癥狀的行為學機制,為開發基于學習理論的精準療法(如數字化回避行為干預程序)奠定了基礎,有望推動 AN 治療從 “癥狀管理” 向 “機制性干預” 的范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