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無序蛋白及其凝聚體的酶促磷酸化分子模擬研究揭示TDP-43病理調控新機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simulations of enzymatic phosphorylation of disordered proteins and their condensate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0日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14.7
編輯推薦:
本研究通過粗;肿觿恿W模擬結合馬爾可夫狀態模型(MSM),首次系統解析了激酶CK1δ對無序蛋白TDP-43液相凝聚體及其磷酸化動態的調控機制。研究發現C端磷酸化位點(如Ser409/Ser410)的優先修飾可破壞TDP-43相分離能力,提出磷酸化可能通過溶解病理凝聚體發揮神經保護作用。該工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蛋白質異常相變的治療策略提供了理論框架。
在神經細胞錯綜復雜的分子世界中,TDP-43蛋白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其異常聚集卻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和額顳葉癡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標志。更令人困惑的是,這種蛋白在病理狀態下會經歷異常磷酸化,而激酶CK1δ催化的磷酸化事件竟可能具有神經保護作用。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隱藏著關于無序蛋白(IDP)動態修飾與相變調控的未解之謎。
德國美因茨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研究中,通過創新性的計算模擬方法揭開了這一謎團。研究人員構建了粗;╟oarse-grained)分子動力學模型,結合馬爾可夫狀態模型(MSM)驗證熱力學一致性,首次實現了對CK1δ介導的TDP-43磷酸化全過程的動態追蹤。研究發現,TDP-43的C端區域(尤其是Ser369-Ser410)因其序列特征更易被磷酸化,這種修飾會改變蛋白相互作用網絡,最終導致病理凝聚體溶解。更引人注目的是,激酶CK1δ能主動"錨定"在凝聚體表面進行原位磷酸化,其無序區域(IDR)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雙重調控作用。
關鍵技術方法包括:1)基于HPS力場的粗;肿觿恿W模擬,實現毫秒級大尺度采樣;2)蒙特卡洛步進法模擬磷酸化反應,引入化學勢差(ΔμP=-48 kJ/mol)模擬生理ATP/ADP比例;3)VAMPnet神經網絡構建4態馬爾可夫模型驗證非平衡穩態;4)DBSCAN算法分析200條TDP-43鏈的相變動力學;5)AlphaFold2預測的全長CK1δ構象用于模擬自抑制效應。
馬爾可夫狀態模型驗證化學驅動動力學的熱力學一致性
研究團隊設計精巧的磷酸化循環驗證體系,通過VAMPnet神經網絡將軌跡離散化為"結合-磷酸化-解離-去磷酸化"四態模型。關鍵發現是模擬中每個循環耗散的熱量(Δμcycle)嚴格等于設定的化學勢差(ΔμP),證實了非平衡穩態模擬的可靠性。這一方法學突破為研究其他ATP驅動的生物過程提供了普適性框架。
TDP-43 C端區域的優先磷酸化規律
模擬揭示TDP-43的C端磷酸化速率是N端的3-4倍,與患者樣本中檢測到的病理磷酸化位點高度一致。序列分析顯示,C端富含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疏水殘基,這些"分子 Velcro"能促進與CK1δ活性中心的接觸。當人為消除電荷相互作用時,磷酸化模式發生顯著改變,證實序列背景決定修飾特異性。
磷酸化事件的級聯效應
通過分析100次獨立模擬的磷酸化順序,發現Ser410常作為"先鋒位點"被率先修飾,后續磷酸化會通過改變蛋白構象(如降低結合自由能從5.0降至1.2 kJ/mol)形成正反饋。這種協同效應解釋了實驗中觀察到的多位點超磷酸化現象。
凝聚體環境中的酶促動力學重塑
在200條TDP-43鏈形成的凝聚體中,CK1δ表現出獨特的表面定位行為。徑向密度分析顯示磷酸化Ser(pSer)在界面區富集(達25%),而激酶通過其IDR與凝聚體穩定結合。當磷酸化水平達24%時,凝聚體開始溶解,這與實驗中超磷酸化抑制相分離的現象相符。
CK1δ無序區域的調控雙面性
AlphaFold2預測的閉合構象顯示,CK1δ的IDR(295-415殘基)既能通過"飛釣效應"(fly-casting)增強底物招募,又會遮蔽活性中心降低催化效率。這種自抑制特性與實驗中截短型CK1δ活性更高的現象一致,為激酶活性調控提供了結構基礎。
這項研究建立了從分子識別到病理相變的全鏈條理論模型,其重要意義體現在三方面:首先,證實磷酸化可能通過溶解TDP-43凝聚體發揮神經保護作用,為ALS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其次,開發的MSM驗證框架可推廣至其他非平衡生物過程研究;最后,揭示IDP的序列特征決定其相變與修飾的協同調控規律,為設計靶向相分離的小分子奠定基礎。未來研究可結合冷凍電鏡和熒光報告系統驗證模擬預測的激酶-凝聚體相互作用界面,這將推動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策略的理性設計。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