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Reports》:A disproportionality analysis of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ertapenem using the FAERS database from 2004 to 2024
編輯推薦:
為探究厄他培南(ertapenem)安全性,研究人員分析 FAERS 數據庫中 2004-Q1 至 2024-Q1 數據,用 ROR 等 4 種方法檢測不良事件(AEs)信號。發現神經 / 精神系統紊亂信號最強,≥65 歲風險高,還鑒定出 11 種 FDA 標簽未列 AEs,為臨床監測提供依據。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與安全性監測一直是臨床關注的焦點。厄他培南(ertapenem)作為第一代碳青霉烯類抗生素,通過與青霉素結合蛋白結合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自 2001 年在美國獲批后廣泛用于社區獲得性肺炎(CAP)、復雜腹腔感染(cIAIs)等多種感染的治療。然而,隨著臨床應用增加,其相關不良事件(AEs)報告也逐漸增多,F有研究多為個案報告或小規模研究,缺乏大規模系統性分析,難以全面評估其潛在風險,尤其是神經精神毒性及罕見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特征尚不明確。因此,開展基于真實世界數據的系統性分析,對于完善厄他培南的安全性評估體系、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為解決上述問題,重慶大學附屬中心醫院(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聯合遵義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不良事件報告系統(FAERS)中 2004 年 Q1 至 2024 年 Q1 的厄他培南相關數據展開深入研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為厄他培南的安全管理提供了關鍵證據。
研究人員主要采用以下技術方法:首先從 FAERS 數據庫提取厄他培南作為主要懷疑藥物(PS)的報告,經去重和數據清洗后,使用 MedDRA 26.0 標準對不良事件進行標準化分類。隨后運用四種比例失衡分析技術 —— 報告比值比(ROR)、比例報告比(PRR)、貝葉斯置信傳播神經網絡(BCPNN)和多項目伽馬泊松收縮器(MGPS)進行信號檢測,并通過隨機森林算法填補缺失數據,結合多變量邏輯回歸開展敏感性分析。同時,對性別、年齡分層下的不良事件差異進行評估,并利用 Weibull 形狀參數分析不良事件的發生時間(TTO)特征。
研究結果
數據概況與信號檢測
研究共納入 2931 例以厄他培南為 PS 的不良事件報告,涉及 27 個系統器官分類(SOCs)。其中,神經系統紊亂(1534 例)和精神障礙(1056 例)是報告數量最多、信號最強的兩類不良事件,且在≥65 歲人群中信號更強。在 Preferred Term(PT)層面,意識模糊(265 例)、驚厥(214 例)是最常見的不良事件,而口咽水腫(ROR=191.05)和肉芽腫性皮炎(ROR=150.49)的信號強度最高。此外,研究還鑒定出 11 種未被 FDA 標簽提及的不良事件,如白細胞增多、呼吸暫停等。
性別與年齡差異
性別分析顯示,女性在 agitation、意識模糊、構音障礙等不良事件中信號更強,男性則在嗜睡、頭暈、肌肉無力等方面風險更高。年齡分層表明,≥65 歲人群的神經精神系統紊亂(如定向障礙,ROR=6.61)、肌肉無力、跌倒等不良事件信號顯著更強,而 18-64 歲人群的感覺減退、膿毒性休克等信號更突出。
發生時間特征
對前 20 位常見不良事件的 TTO 分析顯示,中位發生時間為 3.5-8.5 天。Weibull 分析表明,意識模糊、幻覺等屬于 “早期失敗型”(β<1),信號隨時間減弱;而 agitation、定向障礙屬于 “耗損型”(β>1),信號隨時間增強;其余如驚厥、譫妄等為 “隨機失敗型”(β≈1),可在治療期間任意時間發生。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大規模數據分析證實,厄他培南的神經精神毒性風險顯著,尤其在老年人群中需重點監測。其機制可能與藥物通過拮抗 γ- 氨基丁酸 A 型(GABAA)受體引發神經毒性、腎功能不全導致藥物蓄積、高蛋白結合率影響游離藥物濃度等因素相關。此外,性別差異提示臨床需關注個體化用藥差異,而新發現的未被標注不良事件則為藥品說明書更新和臨床監測提供了重要參考。
研究同時指出,FAERS 數據庫的自愿報告特性可能導致偏倚,且部分數據缺失限制了更深入的亞組分析。未來需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進一步驗證因果關系,并探索患者基礎疾病、合并用藥等因素對不良事件發生的影響。盡管存在局限性,該研究仍為厄他培南的安全用藥提供了全面的循證依據,強調在臨床實踐中需結合患者年齡、性別及腎功能等實施個體化管理,以降低嚴重不良事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