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柞蠶觸角轉錄組測序揭示嗅覺相關基因的性別差異表達及其在交配與害蟲防控中的意義
《BMC Genomics》: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of Antheraea pernyi antennae for identification of olfactory-related gene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0日 來源:BMC Genomics 3.5
編輯推薦:
為解決柞蠶(Antheraea pernyi)嗅覺機制不明的問題,研究人員通過觸角轉錄組測序,鑒定出70個嗅覺相關基因(包括OBPs、CSPs、ORs等),發現性別差異表達模式,揭示了其在信息素感知和宿主定位中的作用。該研究為柞蠶育種及農林鱗翅目害蟲防控提供了新靶點,發表于《BMC Genomics》。
論文解讀
柞蠶作為重要的經濟昆蟲,其野生適應性使其嗅覺系統比家蠶更為敏感,但相關分子機制尚未明確。這種認知缺口限制了其在害蟲防控和絲綢產業中的應用潛力。尤其在交配過程中,觸角作為核心嗅覺器官,如何通過基因調控感知環境信號,是解決種群繁衍和生態適應的關鍵科學問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濰坊學院生物與海洋學院聯合山東省蠶業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柞蠶成蟲觸角進行轉錄組測序,首次系統鑒定了70個嗅覺相關基因,包括20個氣味結合蛋白(OBPs)、7個化學感受蛋白(CSPs)、30個氣味受體(ORs)等,并發現這些基因在雌雄觸角中存在顯著表達差異。研究揭示了OBPs中保守的半胱氨酸殘基模式(C1-X26-30-C2-X3-C3-X41-42-C4-X8-10-C5-X8-C6)和CSPs的四半胱氨酸特征結構,為理解蛋白質功能進化提供了新證據。該成果發表于《BMC Genomics》。
關鍵技術方法
研究采集150只柞蠶雌雄成蟲觸角(各3組生物學重復),通過Illumina Novaseq 6000平臺進行150 bp雙端測序。使用HISAT2將clean reads比對至柞蠶參考基因組,DESeq2分析差異表達基因(DEGs),并通過qRT-PCR驗證候選基因表達。生物信息學分析涵蓋信號肽預測、跨膜結構域鑒定及系統發育樹構建。
研究結果
結論與意義
該研究首次繪制了柞蠶觸角嗅覺基因的性別差異表達圖譜,揭示了OBPs/CSPs的結構保守性與功能多樣性,為闡釋鱗翅目昆蟲化學通訊機制提供了新模式。發現的信息素結合蛋白候選基因可作為干擾交配的分子靶點,而宿主揮發物感知相關基因則為開發行為調控劑奠定基礎。研究成果不僅推動柞蠶定向育種,也為農林害蟲綠色防控策略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