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log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ischemic stroke with active canc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roke center data
編輯推薦:
為探討活動性癌癥(AC)患者缺血性卒中(IS)行血管內治療(EVT)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人員回顧性分析大學醫院數據。發現 AC 與非 AC 患者在院內死亡率、再通率等方面無顯著差異,表明 EVT 對 AC 患者安全有效,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研究背景
在醫學領域,癌癥與心腦血管疾病如同兩座 “大山”,時刻威脅著人類健康。當活動性癌癥(Active Cancer, AC)遇上缺血性腦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情況更是復雜棘手。癌癥患者常因高凝狀態(如凝血因子異常、血小板活化等),使得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這類特殊的腦卒中甚至被定義為 “癌癥相關卒中(Cancer-Related Stroke, CRS)”。然而,對于這類患者的治療卻存在諸多爭議與挑戰。
傳統的靜脈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治療,因擔心癌癥患者出血風險較高,臨床應用常受限,且相關指南對癌癥患者的溶栓適應癥表述模糊。而血管內治療(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作為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治療手段,盡管被視為 “金標準”,但早期研究因排除標準嚴格,納入癌癥患者的數據極少,導致其在 AC 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充分證據。臨床上,醫生面對 AC 合并 IS 的患者時,往往因缺乏明確的循證醫學支持而難以抉擇。
為填補這一研究空白,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分校圣約瑟夫醫院(St. Josef-Hospital, University Hospital of the Ruhr University Bochum)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回顧性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Neurolog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上,為 AC 患者的卒中治療提供了重要的臨床依據。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對 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 2 月期間,在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分校圣約瑟夫醫院接受 EVT 治療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數字記錄進行評估。研究納入標準為接受 EVT 治療且血栓存在的患者,排除年齡 < 18 歲、未接受 EVT 治療及血栓不可見的病例,最終納入 336 例患者,其中 39 例為 AC 患者,297 例為非 AC 患者。
研究提取了患者的人口學特征(如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臨床參數(包括 NIHSS 評分、mRS 評分、TOAST 分類、IVT 使用情況、再通率、顱內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發生情況等)及實驗室指標(如血紅蛋白(Hb)、血細胞比容(HCT)、C 反應蛋白(CRP)、乳酸脫氫酶(LDH)等)。采用 Fisher 精確檢驗、卡方檢驗、 Wilcoxon 秩和檢驗進行組間比較,并通過單因素和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探討院內死亡率(In-Hospital Mortality, IHM)的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
基線特征比較
AC 組與非 AC 組在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及入院時的抗凝 / 抗血小板治療情況等方面無顯著差異。但 AC 患者的 Hb 和 HCT 水平顯著低于非 AC 患者,而 CRP 和 LDH 水平顯著升高,提示 AC 患者可能存在慢性炎癥和貧血狀態。
卒中特征與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在 TOAST 分類、血管閉塞部位(前循環或后循環)、成功再通率(定義為 TICI 評分≥2b)方面無顯著差異。入院時及出院時的 NIHSS 評分、mRS 評分及其變化值在兩組間也無統計學差異,且 “良好預后”(mRS 0-2)和 “優異預后”(mRS 0-1)的比例相當,表明 EVT 在改善神經功能方面對 AC 患者與非 AC 患者效果相似。
安全性指標
AC 組與非 AC 組在顱內出血(ICH)的發生率、類型(如出血性轉化、腦實質出血等)、圍手術期并發癥(如動脈夾層、穿刺部位血腫等)及神經外科干預率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值得注意的是,AC 患者接受 IVT 治療的比例顯著低于非 AC 患者(15% vs. 39%),但接受 IVT 的 AC 患者中僅有 1 例出現無癥狀性出血轉化,且多數預后良好,提示 IVT 在 AC 患者中并非絕對禁忌。
死亡率分析
兩組患者的院內死亡率無顯著差異(11/39 vs. 57/297, p>0.99),且卒中相關死亡率也相似。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顯示,年齡較大、大動脈粥樣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再通失。═ICI<2b)及入院時 NIHSS 評分較高是院內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而 AC 并非院內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aOR=0.95, 95% CI: 0.28-2.84, p>0.9)。
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對于 AC 合并 IS 的患者,EVT 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手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與非 AC 患者相當。盡管 AC 患者的長期功能預后可能因癌癥本身較差,但 EVT 能幫助患者恢復功能,為后續腫瘤治療創造條件,因此 AC 患者應被納入 EVT 的治療考量范圍。
研究結果與既往部分 Meta 分析一致,均顯示 EVT 在 AC 患者中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且再通率與非 AC 患者無差異。值得注意的是,AC 患者的實驗室指標異常(如 CRP、LDH 升高)可能反映了腫瘤的全身炎癥反應和代謝紊亂,這或許是 AC 患者潛在的卒中風險因素,但并未影響 EVT 的治療效果。
此外,研究中 AC 患者 IVT 使用率較低,可能與臨床醫生對出血風險的擔憂有關,但實際出血并發癥發生率并不高,這提示需要重新審視 AC 患者的 IVT 適應癥,避免過度保守治療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該研究為臨床醫生治療 AC 合并 IS 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循證醫學證據,有助于推動 EVT 在這類特殊患者中的合理應用。未來仍需更大樣本量、更長隨訪時間的研究,進一步探討 AC 患者的長期預后及腫瘤治療與卒中管理的協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