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探索腸道微生物群對認知健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響:機制見解與治療途徑

《Discover Immunity》:Exploring gut microbiota's influence on cognitive health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20日 來源:Discover Immunity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深入探討了"腸-腦軸"(GBA)的復雜互作機制,系統梳理了腸道菌群(GM)通過神經遞質(如5-HT、GABA)、免疫調節和代謝產物(如SCFAs)影響神經精神疾。ˋSD、MDD)和神經退行性疾。ˋD、PD)的分子通路,并創新性地提出音樂療法、正念實踐等跨學科干預策略,為靶向微生物群-腸-腦軸(MGB軸)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視角。

  

2 Navigating the composition, vastness and complexity of gut microbiome

人體腸道微生物組是由細菌(70-90%)、病毒(1-5%)、真菌(0.1-1%)等組成的超有機體,總重量達2kg,基因數量超300萬。其中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門(Firmicutes)占主導,而病毒組中90%是噬菌體。新發現的"方尖碑"(obelisks)RNA結構提示腸道病毒組仍有大量未探索領域。真菌組(mycobiome)以子囊菌門(Ascomycota)為主,其失衡與腸易激綜合征(IBS)密切相關。

3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gut and brain

腸腦對話通過迷走神經、HPA軸和免疫系統實現雙向調控。無菌小鼠實驗顯示,腸道菌群缺失會導致海馬體BDNF表達異常和行為學改變。特定菌株如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能降低應激激素皮質酮水平,而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則會誘發抑郁樣行為。表1揭示:5-羥色胺(5-HT)系統受菌群調節最顯著,這與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抗抑郁機制不謀而合。

4 Early nutrition's influence on gut microbiota development

生命早期營養對菌群定植具有決定性影響。母乳喂養嬰兒的腸道中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含量是配方奶喂養者的10倍,這種差異可持續至成年。孕期營養不良會通過表觀遺傳修飾增加后代精神疾病風險,而膳食纖維經菌群發酵產生的丁酸鹽(butyrate)能增強血腦屏障完整性,這解釋了高纖維飲食對神經發育的保護作用。

5 Gender specific profiles

性別差異研究揭示:女性大腦灰質比例比男性高15%,且靜息態腦血流量(CBF)更旺盛。腸道菌群分析顯示,未母乳喂養男性更易出現以普雷沃菌(Prevotella)為主的D型菌群,而女性則多富集阿克曼菌(Akkermansia)。這種差異可能與雌激素調控的免疫應答有關,這也解釋了為何女性帕金森病患者發病較男性晚2年且運動癥狀更輕。

6 Rel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me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在阿爾茨海默。ˋD)患者中,促炎的埃希菌/志賀菌(Escherichia/Shigella)增加8倍,而抗炎的直腸真桿菌(Eubacterium rectale)減少。帕金森。≒D)患者的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最早在腸神經系統中聚集,并通過迷走神經上傳至腦部。自閉癥(ASD)兒童腸道內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過度增殖,其分泌的丙酸鹽(propionate)可誘發小鼠出現刻板行為。

8 Exploring the GBA: Insights from diverse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動物模型研究顯示,糞菌移植(FMT)能使PD小鼠運動功能改善60%,而抗生素處理則導致認知靈活性下降。人群研究證實,含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的益生菌組合能在8周內使抑郁量表評分降低35%。創新的微流控腸腦芯片技術實現了腸上皮細胞與神經元共培養,為機制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9 Gut-brain advances: music, mindfulness, sleep, creativity

莫扎特K.448奏鳴曲使小鼠體重增加20%,而噪音應激則導致乳桿菌(Lactobacillus)減少50%。藏傳佛教僧侶的腸道中,與抗抑郁相關的普雷沃菌含量是普通人的3倍。睡眠剝奪48小時即可改變菌群結構,其中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的波動與認知表現呈正相關。藝術創作時腸道分泌的血清素(80%由腸道產生)和多巴胺形成"神經創意協同"效應。

10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盡管微生物群干預展現臨床潛力,但現有研究95%存在"陽性結果偏倚"。人群研究顯示菌群解釋度僅10-20%,且人類與小鼠在腸絨毛結構、晝夜節律等方面存在本質差異。未來需結合多組學技術和縱向隊列,開發基于APOEε4基因型的個性化菌群調控策略,同時探索"方尖碑"RNA等新型微生物信使的神經調控機制。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