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lepsy & Behavior》:Dravet syndrome: Insights into seizure and speech progression from registry data
編輯推薦:
為探究 DS 這一罕見遺傳性發育性癲癇性腦病的自然病史,研究人員分析歐洲兩注冊中心 475 例 < 18 歲患者數據。發現驚厥類型隨年齡變化, speech development 呈動態過渡且能力獲得后不易喪失,為 DS 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Dravet 綜合征(DS)如同籠罩在嬰幼兒群體中的一道陰影,這一罕見的遺傳性發育性癲癇性腦病,以嬰幼兒時期起病的難治性癲癇和神經發育障礙為顯著特征;純和诔錾髷翟聝韧话l驚厥,且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同時伴隨語言、運動等多方面的發育遲緩。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病例稀少,長期以來醫學界對其病程演變規律知之甚少,臨床缺乏系統的診療指導依據。如何解開 DS 自然病史的 “密碼”,成為全球兒科神經領域亟待攻克的難題。
為填補這一研究空白,來自歐洲的研究團隊(Dravet Italia Onlus)依托兩個歐洲患者注冊中心(RESIDRAS 和 Platform-RESIDRAS),開展了一項大規?v向研究。該研究收集了 2010 年至 2024 年期間 475 例 < 18 歲 DS 患者的臨床數據,旨在通過科學建模揭示驚厥類型演變與語言發育的動態規律,相關成果發表在《Epilepsy》。
研究人員主要采用了廣義線性混合模型和序貫轉移模型兩種關鍵技術方法。前者用于分析驚厥類型、語言發育等臨床特征的變化趨勢,后者則聚焦于不同語言損傷水平之間的轉移規律。研究樣本均來自上述兩個注冊中心,涵蓋了患者從嬰幼兒到青少年階段的長期隨訪信息。
單側驚厥
通過構建包含 “時間” 和 “1/time2” 項的模型,發現單側驚厥主要集中發生在嬰幼兒時期,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消失,且在發病率及演變趨勢上無明顯性別差異。
全身性驚厥和局灶性至雙側強直 - 陣攣性驚厥
研究顯示,全身性驚厥及局灶性至雙側強直 - 陣攣性驚厥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且男性患者更為多見。局灶性驚厥在 3 歲左右達到發病高峰,隨后逐漸下降。
語言發育
多數患者早期語言能力較差,但隨著時間推移,不同語言損傷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動態轉移。序貫轉移模型表明,一旦患者獲得某種語言能力,再次喪失的可能性極低。
研究結論表明,DS 的驚厥類型呈現明顯的年齡依賴性演變特征:單側驚厥在嬰幼兒期占主導,而全身性及局灶性至雙側強直 - 陣攣性驚厥隨年齡增長逐漸凸顯,且存在性別差異。語言發育方面,雖然早期普遍滯后,但能力獲得后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作為目前樣本量最大的 DS 縱向研究,其通過注冊數據與先進統計模型的結合,首次系統描繪了 DS 驚厥與語言發育的自然病史圖譜。這不僅驗證了既往文獻中關于 DS 病程的部分假設,更提供了精細化的動態演變數據,為臨床醫生制定個體化診療方案(如針對不同年齡段驚厥類型調整用藥策略)、評估預后以及開展干預性研究(如早期語言康復的關鍵時間窗)提供了堅實的證據基礎。同時,研究中所采用的多學科協作模式(涵蓋臨床醫生、統計學家、注冊系統開發者及患者群體),也為罕見病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論范式,有望推動更多罕見病領域自然病史研究的開展,最終惠及廣大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