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新生期癲癇持續狀態對小鼠 postnatal day 8-9 超聲發聲類型影響的性別特異性研究
《Epilepsy & Behavior》:Status epilepticus induced on postnatal day 7 alters ultrasonic vocalization call types on postnatal days 8 and 9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9日 來源:Epilepsy & Behavior 2.3
編輯推薦:
本研究通過 kainic acid 誘導 postnatal day (PD)7 小鼠癲癇持續狀態(SE),系統分析了 PD8-9 超聲發聲(USV)的時頻特征及叫聲類型變化。發現 SE 雖未改變 USV 總數量、持續時間等基礎參數,但引起 chevron、complex 等叫聲類型的性別特異性改變(p < 0.05),為早期癲癇導致交流障礙的機制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論文解讀
在神經發育的早期階段,癲癇發作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可能對大腦產生深遠影響。全球超過7000萬癲癇患者中,兒童是發病率最高的群體之一,尤其在出生后數月內風險最為突出。更令人擔憂的是,約30%的癲癇患兒同時符合自閉癥譜系障礙(ASD)診斷標準,這些患兒普遍存在社交溝通障礙等核心癥狀。然而,臨床醫生往往因評估困難而忽視這些社交缺陷。在實驗室里,科學家們發現小鼠的超聲發聲(USV)與人類嬰兒啼哭具有進化保守性,這種在隔離狀態下發出的高頻叫聲,成為研究早期癲癇如何影響交流行為的理想窗口。
美國 Baylor 大學的研究團隊在《Epilepsy》發表的研究中,創新性地采用 kainic acid 誘導 postnatal day (PD)7 的 C57BL/6J 小鼠癲癇持續狀態(status epilepticus, SE),通過專業聲學分析系統記錄 PD8-9 的 USV,首次揭示了 SE 對叫聲類型的性別特異性影響。研究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統計方法,所有實驗均遵循 Baylor 大學動物倫理委員會規范。
主要技術方法
實驗使用 PD7 的 C57BL/6J 小鼠,通過腹腔注射 kainic acid 誘導 SE 模型。采用 Avisoft-UltraSoundGate 系統記錄 PD8/9 隔離誘導的 USV,使用 SASLab Pro 軟件分析總次數、持續時間等時頻參數,并按 chevron、complex 等 11 種標準分類叫聲類型。
研究結果
PD7 的 SE 未改變 PD8 小鼠 USV 基礎特征
雙因素方差分析顯示,SE 組與對照組在總次數、總時長、平均時長、峰值頻率等參數上無統計學差異(p > 0.05),且無性別主效應。
叫聲類型的性別特異性改變
結論與意義
這項研究首次系統證明:早期癲癇通過重塑叫聲類型而非基礎發聲參數影響交流行為,且這種影響具有顯著的性別與時間雙重特異性。在神經發育層面,PD7 相當于人類妊娠晚期,此時 SE 可能干擾聽覺皮層-邊緣系統的功能連接,導致叫聲類型的編碼異常。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雌鼠表現出的 complex 叫聲增加與 ASD 患兒的語言重復癥狀存在表型相似性,為癲癇與 ASD 共病機制提供了新線索。
從轉化醫學角度看,該研究建立了可量化的早期癲癇交流障礙評價體系,11 種叫聲類型的分類標準為后續藥物篩查提供了精準指標。研究者特別指出,臨床應關注癲癇患兒的非典型發聲特征,這些細微變化可能是神經發育異常的早期預警信號。正如論文結論強調的,USV 作為跨物種保守的"語言前交流行為",其研究將架起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的橋梁。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