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rehensi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The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 as a Biomarker for Depression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
編輯推薦:
為探究抑郁癥與炎癥關系,研究人員以青少年為對象,分析全身免疫炎癥指數(SII)等血液細胞炎癥指標與抑郁癥狀的關聯。發現抑郁癥狀與中性粒細胞、血小板水平及 SII 呈正相關,診斷與炎癥指標無關聯,為抑郁癥生物標志物研究提供新視角。
抑郁癥如同隱藏在青少年群體中的 “心靈殺手”,近年來其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成長發展。然而,抑郁癥的診斷在青少年中面臨諸多挑戰,其癥狀表現具有異質性和發育差異性,且發病機制復雜,涉及多種生物和社會心理因素。其中,免疫系統與抑郁癥的關系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但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炎癥細胞因子,對于白細胞(WBCs)和血小板在炎癥反應中的潛在作用了解尚不深入。白細胞作為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相關指數如全身免疫炎癥指數(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可能更敏感地反映免疫平衡狀態。那么,這些血液細胞炎癥指標與青少年抑郁癥狀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關聯?是否能為抑郁癥的早期診斷提供新的生物標志物?
為解答這些問題,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基于青少年腦認知發展研究(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udy,ABCD Study?)開展了相關研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Comprehensi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上,為揭示青少年抑郁癥與免疫炎癥的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
研究人員采用了以下主要關鍵技術方法:數據來源于 ABCD Study? 的去標識化公開參與者數據,該研究從美國 21 個站點的公立和私立學校招募參與者,采用概率抽樣以確保代表一般人群的人口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特征。研究選取 858 名 11-16 歲兒童和青少年的橫截面數據,收集其抑郁癥狀的自我報告測量和半結構化精神病學訪談以確定抑郁癥診斷,同時采集血液樣本獲取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血小板水平的絕對計數,計算炎癥指標如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NLR)、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MLR)和 SII(NLR× 血小板絕對計數)。統計分析使用 R 統計軟件,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點二列相關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控制參與者年齡、性別、種族、共病精神障礙、父母教育和家庭年收入等協變量。
3.1 參與者特征
研究共納入 858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 12.4 歲,45% 為女性,其中 101 人被診斷為抑郁癥。抑郁癥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種族、家庭收入、父母教育及共病精神障礙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炎癥標志物呈正態分布。
3.2 抑郁癥與炎癥的相關性
雙變量相關分析顯示,抑郁癥狀與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血小板水平及 SII 呈正相關,而抑郁癥診斷與炎癥標志物無顯著關聯。各炎癥標志物之間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如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血小板水平與各自相關比率及 SII 呈正相關,淋巴細胞水平與這些比率呈負相關。
3.3 抑郁癥狀與炎癥標志物的關聯
經協變量調整后,線性回歸分析表明,抑郁癥狀與中性粒細胞(β=0.013,p=0.03)、血小板(β=0.018,p=0.004)水平及 SII(β=0.012,p=0.04)呈顯著正相關,與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水平及 NLR、MLR 無顯著關聯,且性別對這些關聯無 moderation 作用。
3.4 抑郁癥診斷與炎癥標志物的關聯
調整協變量后,抑郁癥診斷與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水平及各炎癥比率均無關聯,性別也未顯示對這些關聯的調節作用。
研究結論表明,在青少年社區樣本中,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與 SII 及個體白細胞水平升高相關,而抑郁癥診斷與白細胞水平或指標無關聯。這提示 SII 可能作為反映青少年抑郁癥狀嚴重程度的潛在生物標志物,且炎癥過程可能在抑郁癥病程早期就已發生,甚至在確診之前。然而,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橫截面研究設計無法確定因果關系,樣本為社區人群而非臨床人群,抑郁癥診斷樣本量較小,未納入可能影響炎癥標志物的潛在醫療條件等。盡管如此,該研究為青少年抑郁癥的早期識別和機制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未來需要更大的臨床樣本和縱向研究來進一步驗證 SII 在青少年抑郁癥中的作用及炎癥在早發性抑郁癥中的參與情況,這對于深入理解抑郁癥的發病機制、開發新的診斷方法和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