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謝組學揭示藥物誘導心臟微組織結構性心臟毒性的預測性代謝特征

《Archives of Toxicology》:Discovering a predictive metabolic signature of drug-induced structural cardiotoxicity in cardiac microtissues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18日 來源:Archives of Toxicology 4.8

編輯推薦:

  為解決藥物研發中心臟安全性問題,研究人員針對藥物誘導的結構性心臟毒性(SCT),利用心臟微組織模型開展代謝組學研究。發現 Cer33:1;O2等 ceramides、能量代謝中間體等代謝特征可預測 SCT,為早期毒性預測提供新方向。

  
在藥物研發的漫長征程中,心臟毒性如同潛伏的 “殺手”,常常導致候選藥物在后期研發階段折戟沉沙,不僅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也讓患者錯失潛在的治療希望。尤其是結構性心臟毒性(Structural Cardiotoxicity, SCT),其引發的心肌組織形態損傷難以在早期精準預測,成為制約安全有效藥物開發的瓶頸。傳統的體外檢測方法,如基于二維單層細胞的實驗,難以模擬體內復雜的細胞間相互作用和微環境,導致預測結果與臨床實際存在偏差。因此,開發一種能夠更真實反映人體心臟生理狀態、精準預測 SCT 的方法,成為科學界和制藥界的迫切需求。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具有突破性的研究。他們以人類相關的三維心臟微組織(Cardiac Microtissues)為模型,結合先進的代謝組學技術,深入探究藥物誘導 SCT 的分子機制,并試圖發現可用于預測 SCT 的代謝特征。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毒理學雜志《Archives of Toxicology》上,為藥物心臟毒性的早期預測和評估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

研究人員主要采用了以下關鍵技術方法:

  1. 三維心臟微組織模型構建:利用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衍生的心肌細胞(hiPSC-CMs)與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共培養,形成具有生理相關性的 3D 心臟微組織,模擬體內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2. 代謝組學分析:通過直接進樣質譜(nESI-DIMS)和超高效液相色譜 - 質譜(UHPLC-MS)技術,對細胞內極性代謝物、脂質提取物和培養液中的代謝足跡進行無靶向代謝組學分析,同時定量外源化合物及其生物轉化產物。
  3. 多元統計分析:運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OPLS-DA)等方法,篩選出與 SCT 相關的代謝特征,并構建預測模型。

發現外源性化合物在心臟微組織中的命運


通過對 12 種外源性化合物(8 種臨床認定的 SCT 藥物和 4 種非心臟毒性藥物)的定量分析發現,培養介質中的游離濃度普遍低于標稱濃度,提示非特異性結合或吸附可能影響實際暴露劑量。此外,心臟微組織展現出 I 相代謝能力,檢測到多種生物轉化產物(BTPs),如拉帕替尼、甲苯咪唑和舒尼替尼的代謝產物,首次證實了該模型具有外源性化合物代謝能力,為體外 - 體內外推(IVIVE)提供了重要依據。

心臟微組織對藥物暴露的代謝響應


暴露于 SCT 藥物后,心臟微組織的細胞內代謝組和脂質組發生顯著變化。甘油 - 3 - 磷酸乙醇胺水平降低,提示甘油磷脂代謝紊亂;Cer33:1;O2和 Cer43:2;O等神經酰胺(Ceramides)水平下降,暗示其在 SCT 發生中可能具有共性作用。相比之下,細胞外代謝足跡的擾動較小,突顯了細胞內代謝測量在機制發現中的重要性。

預測藥物誘導結構性心臟毒性的代謝特征


OPLS-DA 分析成功篩選出一組具有預測能力的代謝特征,包括 29 種細胞內神經酰胺、能量代謝中間體(如肌酸、ATP、ADP、AMP)、嘌呤代謝產物(如脫氧腺苷、肌苷)和氧化應激標志物(如谷胱甘肽)。這些特征不僅與已知的 SCT 機制(如線粒體功能障礙、氧化應激)相關,還揭示了神經酰胺信號通路在 SCT 中的新作用。此外,細胞外代謝物如乳酸、胸苷等也被發現具有預測價值,與先前研究結果相互印證。

研究結論與意義


本研究通過整合三維心臟微組織模型和代謝組學技術,首次全面揭示了藥物誘導 SCT 的代謝特征。研究發現,心臟微組織的游離藥物濃度與標稱濃度存在顯著差異,強調了在體外實驗中進行實際濃度測量的必要性;其代謝能力的證實,提升了該模型在預測體內毒性中的轉化相關性。

篩選出的代謝特征不僅涵蓋了能量代謝、氧化應激等已知機制,還首次將神經酰胺信號通路與 SCT 關聯,為深入理解 SCT 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靶點。這些發現為開發基于代謝生物標志物的 SCT 早期預測方法奠定了基礎,有望在藥物研發早期階段剔除具有心臟毒性風險的候選藥物,減少后期研發失敗率,加速安全藥物的開發進程。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建立的預測模型在多個時間點和分析平臺上展現出穩定性,提示其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未來,進一步驗證和優化這些代謝標志物,有望將其納入藥物安全評估的標準流程,推動毒理學研究向更精準、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