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Bioinspired learning and memory in ionogels through fast response and slow relaxation dynamics of ions
編輯推薦:
為解決合成軟材料在模擬生物系統學習與記憶能力方面的挑戰,研究人員在雙層離子凝膠中引入陽離子 -π 相互作用與自適應離子雙電層(IDL)界面。結果表明,該材料可實現敏化、習慣化等仿生功能,能耗低至 0.06 pJ / 脈沖,為軟機器人等領域提供新方向。
在智能材料領域,如何讓合成材料具備生物系統般的感知、學習和記憶能力一直是難題。傳統離子材料如離子凝膠雖在傳感功能上取得進展,但學習與記憶能力遠不及生物系統,這限制了其在可穿戴設備、軟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為突破這一瓶頸,東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仿生離子凝膠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人員采用的關鍵技術方法包括:通過等溫滴定量熱法(ITC)分析陽離子 -π 相互作用的熱力學參數,利用交流阻抗測量驗證離子雙電層(IDL)的存在,借助有限元建模(FEM)模擬離子在電場下的分布,運用流變學測試和拉伸實驗表征材料的力學性能,以及通過電化學工作站記錄電壓和電流響應等。
仿生自適應離子雙電層的設計
受生物神經細胞膜離子通道啟發,研究人員在雙層離子凝膠中設計了基于陽離子 -π 相互作用的 Janus 界面。陽離子 -π 相互作用使陽離子選擇性結合,促進自由陰離子快速響應,而 IDL 界面則促使離子在界面積累,實現緩慢弛豫。等溫滴定量熱法顯示,陽離子 -π 相互作用的焓變(ΔH=-1.9 kJ/mol)和熵變(ΔS=31.8 J/mol?K)表明陰離子解離增強并向界面擴散。交流阻抗結果顯示,CPB/NPB 異質結的電容(0.02 μF/cm2)顯著低于同質結,證實 IDL 的形成。力學性能測試表明,雙層離子凝膠拉伸率達 1603%,斷裂韌性 1850 J/m2,兼具自修復(效率 99%)和可重構性,類似 “樂高積木” 組裝。
仿生聯想學習能力
雙層離子凝膠展現出類似生物突觸的配對脈沖易化(PPF)行為,其 PPF 指數(A?/A?×100%)隨刺激間隔(Δt)縮短而增加,特征時間尺度(τ?=52 ms,τ?=395 ms)與神經元活動相當。通過雙輸入刺激模擬經典條件反射,經 5 次 “食物(0.8 μA)- 鈴聲(0.2 μA)” 配對訓練后,單獨鈴聲刺激即可觸發超過閾值(146 mV)的響應(552 mV),體現聯想學習能力。能量消耗僅 0.06 pJ / 脈沖,優于此前報道的流體憶阻器。
時間依賴性聯想學習行為
研究發現,離子凝膠可識別刺激時序和間隔(Δt)。當高強度刺激后接低強度刺激時,響應電壓(190 mV)高于單一低強度刺激(96 mV),且 Δt 縮短至 0.1 s 時響應增強至 262 mV。通過正負脈沖序列調控,證實離子凝膠可模擬神經活動中的 Bienenstock-Cooper-Munro(BCM)規則,負脈沖可抑制記憶效應,且記憶衰退速率與負脈沖出現順序相關,體現時間依賴性記憶特性。
仿生多模態記憶
離子凝膠的記憶行為通過開路電壓(V?c)動態變化實現,單刺激(50 s, 10 μA)后 90 分鐘記憶強度 17%,而經 5 組 100 s 重復刺激后,記憶可持續 5 天(113 h)。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和二維相關光譜(2D-COS)顯示,記憶過程中 [TFSI]?陰離子從自由態(1056 cm?1)逐漸轉為束縛態(1050 cm?1),印證離子弛豫動力學對記憶的調控。3×3 離子凝膠陣列成功實現信息加密,不同刺激時長對應記憶衰退差異,可通過時序解密。
信息感知、處理與記憶的集成
通過串聯設計,含微結構的離子凝膠作為壓力傳感單元,調控無結構離子凝膠的記憶電壓。在機器人手臂應用中,高頻按壓(1.2 Hz)觸發離子積累使電壓超過閾值,驅動抓取和旋轉動作,而低頻刺激(0.1 Hz)因離子弛豫無法觸發響應,成功模擬捕蠅草的選擇性捕捉行為,避免無效能耗。
結論與意義
該研究通過陽離子 -π 相互作用與 IDL 界面的協同調控,首次在軟離子材料中實現快速響應與緩慢弛豫的統一,突破傳統離子凝膠在學習記憶功能上的局限。所開發的雙層離子凝膠不僅具備生物兼容的力學特性(如拉伸、自修復),還能模擬多種生物學習行為,能耗極低。這一成果為軟機器人、人機界面和神經形態計算提供了新范式,有望推動智能材料從單純傳感向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仿生系統跨越,加速生物智能與人工系統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