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j Mental Health Research》:Randomized trial testing a self-guided digital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teaching calming skills for Ukrainian children
編輯推薦:
為解決烏克蘭受戰爭影響青年面臨的心理健康服務獲取障礙問題,研究人員開展 “Project Calm” 數字心理健康干預(DMHI)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該干預未顯著改善整體樣本癥狀,部分亞組癥狀控制不如對照組,為 DMHI 在戰爭背景下的應用提供參考。
在戰火紛飛的烏克蘭,戰爭給當地兒童的心理健康帶來了沉重災難。持續的戰火、親人離世、流離失所等應激源,使烏克蘭兒童面臨嚴峻的心理健康危機,如中重度抑郁、焦慮、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癥狀發生率顯著升高。然而,當地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匱乏,加上社會 stigma 和交通系統中斷等因素,大量兒童無法獲得傳統心理治療。在此背景下,開發和驗證適合戰爭暴露青年的數字心理健康干預(Digital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DMHIs)變得尤為迫切。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名為 “Project Calm” 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旨在評估一種基于自我平靜技能(如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松)的自我引導式 DMHI 對烏克蘭 4-11 年級學生的可行性、有效性和臨床效果。該研究成果發表在《npj Mental Health Research》。
研究人員在烏克蘭四個受俄羅斯襲擊頻繁的地區學校開展研究,采用被動同意程序,共納入 626 名學生,隨機分為立即接受 “Project Calm” 干預組和常規學校作業對照組。主要評估工具包括行為與情感調查(Behavior and Feeling Survey, BFS)內化和外化癥狀子量表、創傷后應激障礙簡短評定訪談(SPRINT)、自我平靜技能評估量表等。通過 β 分布線性混合效應模型(屬于廣義線性混合效應模型(GLMM))分析干預前后及不同時間點的癥狀變化。
研究結果
干預可接受性
參與者對 “Project Calm” 的接受度和實用性評價較高,平均項目反饋量表評分 > 3.5/5.0,表明該干預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一定吸引力。
全樣本分析
在全樣本中,干預組與對照組在 1 個月和 2 個月隨訪時的內化癥狀、外化癥狀、創傷癥狀等主要結局指標均無顯著差異。這意味著僅通過簡短的自我引導式數字干預教授平靜技能,未能在整體層面改善受戰爭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癥狀。
亞組分析
對于基線癥狀升高的亞組(如內化癥狀、外化癥狀、創傷癥狀高于樣本均值 1 個標準差),對照組的癥狀在隨訪期間顯著降低,而干預組癥狀相對穩定。例如,在內化癥狀亞組中,對照組 1 個月隨訪時癥狀降低的優勢比(OR)為 0.40(CI [0.22, 0.74]),顯示出常規活動組在癥狀改善上反而更具優勢。
敏感性與探索性分析
進一步分析發現,干預中斷(如因空襲警報被迫暫停)與更差的癥狀軌跡相關;年齡較大的參與者可能從干預中獲益更多;低干預預期者癥狀改善更差。但干預后的可接受性評分與癥狀改善無顯著關聯。
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是首項在戰亂國家青年中測試簡短 DMHI 的 RCT,結果表明,盡管 “Project Calm” 具有較高的可接受性,但單純通過自我引導式數字干預教授平靜技能,對烏克蘭受戰爭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癥狀改善效果有限,甚至在部分高癥狀亞組中效果不及常規學;顒。
研究提出多種可能解釋:一是戰爭應激源的嚴重程度遠超干預所能應對的范圍,短暫的數字干預難以抵消持續戰火帶來的心理沖擊;二是干預可能干擾了青年自身發展的自然應對策略,如積極思維、社會支持等,導致替代效應;三是干預可能增強了參與者對生理緊張狀態的覺察,卻未能提供足夠應對工具,反而加劇焦慮;四是平靜技能的使用可能阻礙了恐懼消退學習,類似于暴露療法中安全行為的干擾作用;五是干預效果未達預期可能導致參與者產生絕望感,影響心理健康。
盡管如此,研究驗證了在戰亂環境中開展大規模 DMHI 試驗的可行性,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研究建議,未來應探索其他 DMHI 策略,如第三代認知行為療法(如認知解離),或結合烏克蘭青年自發使用的應對技能開發新干預,并進一步驗證年齡等因素的調節作用。同時,平靜技能的傳授仍建議通過臨床醫生或非專業人員引導的形式進行,以確保干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該研究為全球范圍內戰爭暴露青年的心理健康干預提供了關鍵數據,強調了情境適配性和干預設計精細化的重要性,為后續開發更有效的數字心理健康解決方案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