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性與主觀體驗:意識流的神經關聯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Synchrony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17日 來源: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6.7

編輯推薦:

  人類主觀體驗的科學解析存在難題,因其具有獨特性與整合性。研究人員以人際神經同步(NCC)技術探討主觀體驗的神經關聯,發現差異同步效應指向頂下小葉、后顳葉皮層等區域,揭示非感覺表征與感覺輸入的整合機制,為解析意識流提供新視角。

  
意識,這一人類認知領域的終極謎題,始終困擾著科學家。我們對世界的 “第一人稱體驗”—— 主觀體驗,因其私人性、獨特性和時間維度上的整合性,長期以來難以被科學精準捕捉。傳統的意識神經關聯(NCC)研究多聚焦于 “是否有意識” 或 “能否覺察短暫刺激”,卻在解析真實世界中延展的、因人而異的主觀體驗方面進展有限。例如,面對同一事件,不同個體可能因過往記憶、文化背景或即時情緒產生截然不同的 “直覺式解讀”,而這種前反思解釋(p-interpretation)如何在大腦中形成,始終是未解之謎。

為突破這一困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 Matthew D. Lieberman 團隊開展了一項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該研究以人際神經同步(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y)技術為核心,結合差異同步(Differential Synchrony)分析,系統探討了主觀體驗的神經基礎,揭示了大腦如何通過整合感覺與非感覺輸入(如記憶、預期、動機等)生成獨特的意識流。

研究主要采用以下關鍵技術方法:

  1. 神經同步分析: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記錄多人觀看敘事視頻時的腦活動時間序列,計算同一腦區神經波動的相關性(如主體間相關,Intersubject Correlation),評估不同個體神經反應的同步程度。
  2. 差異同步檢測:比較不同群體(如政治立場對立、性格特質差異或心理狀態不同的人群)的神經同步模式,識別組內同步性顯著高于組間的腦區,以此定位與獨特主觀體驗相關的神經區域。
  3. 多時間點模式分析(MTPA):通過機器學習算法篩選關鍵時間點的神經活動特征,構建能區分不同主觀體驗的分類模型,解碼動態的意識流過程。

研究結果


1. 主觀體驗的雙重屬性:獨特性與整合性


主觀體驗的獨特性源于前反思解釋(p-interpretation),即個體將基于自身經驗的解讀視為 “客觀事實”。例如,對同一組抗議者,不同觀察者可能因立場差異,將其直覺地視為 “暴徒” 或 “維權者”,這種解讀無需刻意反思,卻深度塑造體驗。而整合性則體現在意識流對時間維度的融合,如威廉?詹姆斯描述的 “意識之流”,當下體驗會自然融入過去記憶與未來預期。

神經機制方面,** 格式塔皮層(Gestalt cortex,包括頂下小葉 IPL、后顳葉皮層 PTC、腹側顳葉皮層 VTC)** 被證實是整合感覺與非感覺輸入的核心區域。該區域通過約束滿足機制,將視覺、聽覺等感官信號與記憶、動機等內部表征結合,生成連貫的前反思體驗,類似 “心理增強現實”,使個體 “看到” 客觀刺激之外的意義(如從他人行為中 “看到” 慷慨或敵意)。

2. 差異同步揭示主觀體驗的神經標記


差異同步分析顯示,** 后內側皮層(PMC)** 與格式塔皮層在群體間主觀體驗差異時呈現顯著同步性分化。例如,當兩組被試以 “出軌” 或 “偏執” 為框架解讀同一故事時,盡管聽覺輸入一致,其 TPJ(頂顳交界區,屬于格式塔皮層)的神經同步性在組內顯著高于組間,而初級聽覺皮層(A1)同步性無差異。這表明,格式塔皮層和 PMC 的同步性差異直接反映了主觀解釋的群體特異性,而非客觀刺激特征。

通過對 25 項神經影像研究的元分析(多級核密度分析,MKDA),發現 ** 頂下小葉(IPL,含 TPJ)后內側皮層(PMC)** 在 92% 和 72% 的研究中出現差異同步效應,提示其為主觀體驗的關鍵腦區。其中,PMC 通過與內側前額葉、內側顳葉的強連接,整合個體的心理背景(如態度、預期、記憶),并將其傳遞至格式塔皮層,與感官輸入融合生成獨特體驗。

3. 意識理論的整合:從初級感知到反思性思維


研究提出的 CEEing 模型(Coherent Effortless Experiences,連貫輕松體驗模型)與傳統意識理論形成互補:

  • 循環處理理論(RPT):強調初級感覺皮層的循環回路支持如光幻視等基礎意識體驗,但難以解釋復雜主觀建構。
  • 全局神經工作空間理論(GNWT):描述前額葉如何通過工作記憶將前反思體驗篩選為可反思的符號化表征,如邏輯推理或自我報告。
  • CEEing 模型:聚焦格式塔皮層與 PMC,闡釋前反思體驗如何通過多感官整合與心理背景融合,生成直覺性的 “意義感知”,構成意識流的主體。

研究結論與意義


該研究首次系統性揭示了主觀體驗的神經動態機制,證明神經同步技術可突破傳統 NCC 范式的局限,捕捉意識流的獨特性與整合性。關鍵結論包括:

  1. 格式塔皮層與后內側皮層的差異同步是主觀體驗個體化的核心標記,其機制在于非感覺輸入(如記憶、動機)與感覺信號的動態整合。
  2. 前反思解釋(p-interpretation)作為意識體驗的 “默認模式”,通過格式塔皮層的 “直覺式意義建構” 實現,而反射性解釋(r-interpretation)則依賴前額葉的高階思維。
  3. CEEing 模型為整合多元意識理論提供了框架,強調大腦后皮層(格式塔皮層)與前額葉在意識不同層面的協同作用。

這一成果不僅深化了對人類 “自我認知” 本質的理解,更為解析精神疾。ㄈ缫钟舭Y、精神分裂癥中異常的主觀體驗)、神經假肢的意識匹配等前沿領域奠定了基礎。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通過神經調控技術干預格式塔皮層與 PMC,以調節異常主觀體驗,為意識障礙的治療開辟新路徑。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