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抑制GAPDH聚集作為急性缺血性卒中潛在治療策略的機制與干預研究
《iScience》:Inhibition of GAPDH aggregation as a potential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6日 來源:iScience 4.6
編輯推薦:
針對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中氧化/亞硝化應激誘導的神經元死亡機制,大阪都立大學Hidemitsu Nakajima團隊發現GAPDH(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聚集通過線粒體功能障礙加劇腦損傷。通過構建神經元特異性表達C152A-GAPDH的轉基因小鼠和開發抑制肽GAI-17,研究證實抑制GAPDH聚集可縮小梗死體積并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為AIS治療提供新靶點。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但現有治療如重組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存在時間窗狹窄等問題。缺血再灌注過程中爆發的氧化/亞硝化應激會觸發神經元死亡,其中GAPDH(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的異常聚集被認為是關鍵機制。這一多功能蛋白在應激條件下通過活性位點Cys-152形成分子間二硫鍵,產生淀粉樣纖維聚集,導致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開放和細胞壞死。然而,GAPDH聚集在AIS中的具體作用尚未明確,亟需針對性干預策略。
大阪都立大學Hidemitsu Nakajima團隊在《iScience》發表研究,通過構建神經元特異性表達C152A-GAPDH(半胱氨酸152突變為丙氨酸的顯性負效突變體)的轉基因小鼠,結合新型肽抑制劑GAI-17的開發,系統評估了抑制GAPDH聚集對AIS的治療潛力。研究采用的主要技術包括:1)大腦中動脈閉塞(MCAO)小鼠模型模擬AIS;2)四環素調控的轉基因小鼠構建;3)AAV2介導的神經元靶向基因遞送;4)非還原性Western blot檢測GAPDH聚集;5)計算機輔助肽抑制劑設計及活性驗證。
GAPDH聚集先于腦梗死發生
通過MCAO模型發現,再灌注12小時后即可檢測到紋狀體(缺血核心區)GAPDH聚集,早于24小時出現的腦梗死(圖1)。這一時間順序提示GAPDH聚集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早期驅動因素。
C152A-GAPDH轉基因小鼠展現神經保護作用
利用四環素調控系統(Dox-off)構建的轉基因小鼠顯示,神經元特異性表達C152A-GAPDH可使GAPDH聚集減少60.2%,同時顯著降低梗死體積(皮質區從59.1±20.0 mm3降至30.2±15.4 mm3)和神經功能評分(圖2)。機制上,該突變體通過形成酶活性保留的異源四聚體,阻斷野生型GAPDH的異常聚集,但不影響其糖酵解功能或核轉位。
肽抑制劑GAI-17的 therapeutic 潛力
通過靶向GAPDH活性口袋的肽庫篩選,發現三肽SCT(GAI-17)能以IC50=1.18μM高效抑制聚集(表1)。分子對接顯示其結合于Cys-152鄰近區域(圖3C),且神經元特異性攝取。預處理60 nmol GAI-17使皮質梗死體積減少54.3%,并顯著抑制線粒體細胞死亡介質(細胞色素c和AIF)釋放(圖3L-M)。值得注意的是,再灌注后6小時內給藥仍有效,遠超當前溶栓治療的4.5小時時間窗(圖4)。
研究結論指出,GAPDH聚集是AIS中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關鍵介質,其抑制劑GAI-17通過阻斷聚集依賴性線粒體功能障礙發揮神經保護作用。該發現不僅闡明AIS新機制,更提供了一種具有延展治療時間窗的潛在療法。未來需進一步優化GAI-17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并探索其在永久性MCAO模型及慢性期的效果。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