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Optogenetic activation of cortical microglia promotes neuronal activity and pain hypersensitivity
編輯推薦:
慢性疼痛機制研究獲突破!本文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發現初級體感皮層(S1)小膠質細胞激活通過改變細胞形態、釋放 ATP、增強神經元 Ca2?信號及 c-Fos 表達,誘發小鼠痛覺過敏及情感痛反應,為解析皮層小膠質細胞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提供關鍵機制線索。
研究背景與目的
初級體感皮層(S1)在疼痛定位與辨別中起關鍵作用,其神經元過度活躍和連接重組與慢性疼痛相關。盡管已有研究關注 S1 皮層在疼痛處理中的作用,但皮層小膠質細胞對慢性疼痛的貢獻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特異性激活 S1 皮層小膠質細胞,探討其在疼痛敏化行為中的功能及機制。
光遺傳學激活皮層小膠質細胞誘導疼痛相關行為
通過構建 CX3CR1?creER/+?:R26?LSL-ReaChR/+?轉基因小鼠,實現小膠質細胞中紅色激活通道視紫紅質(ReaChR)的表達。光刺激(625 nm,20 Hz)后,小鼠表現出探索行為減少(開放場試驗中不動時間增加、中央區停留時間減少)、超聲 vocalization(USV,25–40 kHz 頻率增加)、面部表情痛苦評分(Mouse Grimace Scale, MGS)升高,條件位置厭惡(CPA)實驗證實情感痛反應。機械痛敏(von Frey 檢測)和動態觸誘發痛在對側后爪持續數天,熱痛敏則呈短暫性,且熱痛敏存在性別差異(雌性持續時間更長)。
小膠質細胞激活增強神經元活動
光刺激后 2 小時,S1 皮層及前扣帶回皮層(ACC)神經元 c-Fos 表達顯著增加,而海馬、杏仁核等區域無明顯變化;铙w雙光子成像顯示,S1 皮層 L2–3 層興奮性神經元 Ca2?信號強度和持續時間增加,提示神經元活動增強。該效應在刺激后 1 天達峰值,3 天后逐漸減弱,對照組未見類似變化。
小膠質細胞形態改變與 ATP 釋放
光刺激未改變 S1 皮層 Iba1?小膠質細胞數量,但通過 Sholl 分析發現其突起復雜性在刺激后 3 小時至 1 天顯著增加,表現為突起長度和分支數增多。慢性雙光子成像顯示,刺激后 S1 皮層淺層(50–120 μm)小膠質細胞 “丟失” 和 “獲得” 數量增加,提示細胞位置重排。利用 GRAB hSyn-ATP1.0 傳感器檢測到刺激后 S1 區域 ATP 釋放事件增多,且 ATP 釋放與小膠質細胞形態改變均依賴 P2Y12 受體調控。
小膠質細胞蛋白質組學分析
蛋白質組學檢測發現,光激活小膠質細胞后 44 種蛋白上調,66 種下調。上調蛋白富集于質膜成分、受體復合物和膜內陷相關通路,包括 STOM、PLRG、TRPV2 等;下調蛋白涉及 mRNA 加工和轉錄調控。蛋白互作網絡分析顯示,上調蛋白參與翻譯調控和信號轉導,而下調蛋白與 DNA 模板轉錄相關。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首次通過光遺傳學手段在無損傷條件下誘導 “小膠質細胞源性” 疼痛,證實 S1 皮層小膠質細胞激活通過 ATP 釋放、形態重排和神經元過度活躍引發痛覺過敏及情感痛。值得注意的是,皮層與脊髓小膠質細胞對光刺激的反應存在差異(前者無細胞增殖),提示不同腦區小膠質細胞功能異質性。研究結果為靶向皮層小膠質細胞治療慢性疼痛提供了新方向,未來需進一步解析 ATP 釋放的細胞來源及性別差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