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rehensi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A Safe Path to Bariatric Surgery: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in Pre-Operative Patients
編輯推薦:
為探討肥胖患者減重手術前抑郁、童年創傷、進食障礙(EDs)及異常進食行為患病率,法國路易巴斯德醫院研究團隊開展橫斷面研究。發現 31.2% 患抑郁,22.6% 有童年創傷,EDs 占 12.8%,且多因素關聯顯著,為術前綜合評估提供依據。
肥胖已成為全球重大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約 19 億人受其困擾。肥胖不僅伴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問題,還與抑郁、進食障礙等精神心理疾病密切相關。臨床上,減重手術是幫助肥胖患者長期減重的重要手段,但其成功與否不僅依賴體重下降,還需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然而,術前患者精神疾病患病率及其與人口學特征的關聯尚不明確,尤其在法國人群中缺乏系統性研究。
為填補這一空白,法國路易巴斯德醫院(Louis Pasteur Hospital)營養與肥胖科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橫斷面研究,旨在明確肥胖患者減重手術前抑郁、童年創傷、進食障礙(包括暴食障礙 BED、貪食癥 BN、夜食綜合征 NES)及異常進食行為(如情緒化進食、強迫性進食等)的患病率,并分析其與社會人口學特征的關聯。該研究成果發表在《Comprehensi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為術前心理評估和干預提供了關鍵證據。
研究方法
研究納入 234 例接受減重手術前評估的肥胖患者(BMI≥30 kg/m2),通過結構化臨床訪談、患者健康問卷 - 2(PHQ-2)、進食障礙檢查問卷(EDE-Q)、夜食問卷(NEQ)等工具,收集人口學資料(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就業狀態)、生理指標(BMI、HbA1c)及精神心理數據。采用卡方檢驗、Fisher 確切概率法及多項邏輯回歸分析,探討各變量間的關聯。
研究結果
1. 精神疾病及進食行為患病率
- 抑郁:31.2% 患者有抑郁史,其中 46.5% 正在接受治療。
- 童年創傷:22.6% 患者報告童年創傷經歷。
- 進食障礙:總患病率 12.8%,其中 BED 占 6.4%、BN 占 3.2%、NES 占 3.4%。
- 異常進食行為:66.2% 患者存在至少一種異常行為,如零食(41.5%)、暴食(29.0%)、情緒化進食(6.0%)、強迫性進食(16.1%)。
2. 社會人口學關聯
- 性別差異:女性更易患抑郁(OR=2.4)、BED(OR=6.1)及強迫性進食(OR=2.29),男性暴食傾向更顯著(OR=2.2)。
- BMI 相關性:BMI III 級(≥40 kg/m2)患者抑郁、創傷、EDs 及異常進食行為患病率最高。
- 創傷的影響:童年創傷與抑郁(OR=3.76)、BED(OR=8.19)、BN(OR=23.0)及異常進食行為顯著相關。
3. 多因素分析
多項邏輯回歸顯示,抑郁與失業(OR=2.177)、創傷(OR=3.152)、強迫性進食(OR=2.578)相關;BED 與創傷(OR=9.14)及女性性別(OR=5.388)相關;NES 與未婚狀態呈負相關(OR=0.200)。
4. 亞組分析
- 年齡 < 35 歲:抑郁與 BED 呈雙向預測關系(OR=13~26.039)。
- 女性及高 BMI 組:創傷顯著增加 BED、BN 風險(OR=7.5~16.3)。
- 已婚人群:創傷與 BED、BN 的關聯更強(OR=10.7~19.7)。
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揭示了減重手術前患者精神心理問題的高發性及復雜性:抑郁、童年創傷與進食障礙及異常進食行為緊密關聯,且存在性別、BMI 分層的特異性。例如,女性更易因創傷引發 BED,而男性暴食行為與性別相關;高 BMI 患者的精神共病更為嚴重,提示術前需重點關注該群體的心理評估。
研究還發現,社會因素如就業狀態、婚姻狀況與精神健康相關,失業者抑郁風險更高,未婚者 NES 風險更低,這可能與社會支持系統差異有關。此外,童年創傷通過影響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及核心信念,成為抑郁和 EDs 的重要誘因,強調了早期心理干預的必要性。
盡管研究存在單中心、樣本選擇偏倚(術前需解決心理問題才能手術)等局限性,但其首次綜合評估了減重術前多維度心理指標,為臨床制定個體化術前方案提供了依據。未來需進一步開展縱向研究,探索術后心理狀態對減重效果的長期影響,并開發針對創傷和性別差異的精準干預工具。
總之,該研究強調了減重手術前全面心理評估的不可或缺性,通過識別抑郁、創傷及進食行為異常的高危人群,實施針對性干預,有望提升手術成功率并改善患者長期預后。這一成果為肥胖治療領域從單純代謝干預向 “生理 - 心理” 綜合管理的轉變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