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神經元源性細胞外囊泡在Tau蛋白和阿爾茨海默病中的診斷價值

《Brain Network Disorders》:Neuron-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based diagnostics for Tau and Alzheimer’s disease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16日 來源:Brain Network Disorders

編輯推薦:

 。ň庉嬐扑])本綜述系統闡述了神經元源性細胞外囊泡(NDEVs)作為阿爾茨海默。ˋD)新型生物標志物的潛力,重點解析了NDEVs攜帶的病理蛋白(Aβ1-42、p-Tau)、miRNA和脂質在AD早期診斷與病理傳播中的雙重作用,為開發微創診斷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神經元源性細胞外囊泡(NDEVs)是中樞神經系統細胞間通訊的關鍵媒介,其攜帶的病理蛋白和核酸在阿爾茨海默。ˋD)發展中扮演復雜角色。這些由神經元分泌的脂質雙層囊泡(直徑50-150 nm)通過運輸淀粉樣蛋白(Aβ)和磷酸化Tau(p-Tau),促進蛋白聚集體的跨突觸傳播。

病理蛋白的運輸機制
NDEVs通過內體-多泡體(MVB)途徑釋放,將胞內Aβ1-42和p-Tau轉運至微膠質細胞。研究發現,AD患者血漿NDEVs中p-Tau水平較健康對照升高2倍,且能在臨床癥狀出現前10年預測疾病進展。值得注意的是,NDEVs通過膜融合或內化作用進入突觸后神經元,釋放的Tau寡聚體可作為"種子"誘導健康Tau單體形成神經原纖維纏結(NFTs)。

診斷標志物開發
免疫親和捕獲技術(基于L1CAM抗體)已成功從血漿、腦脊液(CSF)中分離NDEVs。蛋白質組學分析顯示,除Aβ/p-Tau外,突觸蛋白(如PSD-95)、熱休克蛋白(HSP-70)和生長因子(proBDNF)在AD患者NDEVs中顯著改變。miRNA測序則發現let-7e-5p和miR-132-3p等分子具有診斷特異性。脂質組學進一步揭示磷脂酰乙醇胺在AD-NDEVs中的異常積累。

治療監測潛力
縱向研究表明,藥物(如多奈哌齊)干預可調節NDEVs中Aβ水平。此外,NDEVs在帕金森。≒D)和額顳葉癡呆(FTD)中同樣顯示α-突觸核蛋白(α-syn)和Cathepsin D等標志物的改變,提示其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廣譜應用價值。

當前挑戰包括L1CAM標記的組織非特異性問題,以及生物流體(唾液、淚液)中NDEVs的檢測標準化。未來研究需結合多組學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推動NDEVs從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