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健康成年人年齡相關的皮質變化與認知功能關聯的多模態影像學研究
《Brain and Cognition》:Age-related cortical changes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healthy adult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6日 來源:Brain and Cognition 2.2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老齡化進程中皮質厚度、體積與認知功能衰退的關聯問題,通過多模態MRI技術對76名健康印度成年人進行分組比較。研究發現老年組(56-80歲)在額葉(左額中回、雙側眶額葉)、顳葉(中顳葉、右顳上回)、邊緣系統(左島葉、左后扣帶回)等區域出現顯著皮質變薄,且與聽覺言語學習(AVL)、工作記憶等認知功能下降呈正相關。該研究為早期識別認知衰退風險提供了影像學標志物,對老齡化社會的認知健康管理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大腦皮質如何隨年齡變化及其與認知功能的關系成為神經科學熱點。既往研究表明,從30歲起人類大腦便開始出現進行性皮質變薄,尤其在前額葉、后扣帶回等高級認知區域。然而,這些研究多基于西方人群,且對皮質厚度、體積、表面積三者同步變化的系統性分析不足。更關鍵的是,關于這些結構性改變與特定認知域(如記憶、執行功能)的精準對應關系仍存在爭議——有些研究聲稱皮質厚度與智商強相關,另一些卻認為這種關聯微弱甚至不存在。這種分歧可能源于方法學差異或人群異質性,但無疑阻礙了將腦影像標志物應用于臨床認知評估的進程。
為填補這一空白,印度班加羅爾跨學科健康科學與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Brain and Cognition》發表了一項開創性研究。他們采用FreeSurfer(v6.0.0)軟件分析76名25-80歲健康印度成年人的高分辨率T1加權像,將參與者分為青年組(25-40歲)、中年組(41-55歲)和老年組(56-80歲),同步進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和聽覺言語學習等神經心理學測試。
關鍵技術包括:1)基于watershed算法和可變形表面模型的皮質重建;2)采用Freesurfer進行全腦分區體積計算;3)協方差分析(ANCOVA)比較組間差異;4)偏相關分析評估腦結構與認知功能的關系。所有MRI數據在印度科學研究所腦研究中心完成采集。
主要發現如下:
結構性改變:老年組相比青年組出現廣泛灰質減少,包括左額中回(rostral middle frontal)、雙側眶額葉(lateral orbitofrontal)等額葉區域,右顳上回(superior temporal)等顳葉區域,以及左后扣帶回(posterior cingulate)等邊緣系統區域。值得注意的是,后扣帶回厚度與AVL成績呈正相關(r=0.42, p<0.01)。
認知功能變化:老年組在聽覺言語學習(AVL)、數字符號替換測試(DSST)等任務中表現顯著下降(p<0.001),工作記憶和視覺運動協調也有衰退趨勢(p=0.09)。
全局相關性:全腦平均皮質厚度與年齡呈負相關(r=-0.61),但表面積未見顯著變化,提示體積減少主要源于厚度變化而非皮層折疊度改變。
討論與意義
該研究首次系統描繪了印度人群年齡相關的腦結構變化圖譜,揭示后扣帶回(PCC)變薄可能是記憶衰退的關鍵影像標志物。這一發現具有雙重價值:理論上,PCC作為默認網絡的關鍵節點,其退化可能通過破壞記憶整合功能導致AVL下降;臨床上,針對PCC的靶向干預(如經顱磁刺激)或可延緩年齡相關記憶衰退。
研究還糾正了既往認知:雖然額葉退化最顯著,但與認知相關性最強的卻是后部皮質區域。這種"結構-功能解離"現象提示,單純依據萎縮程度判斷認知風險可能存在偏差,必須結合功能連接分析。局限性在于橫斷面設計無法確定因果關系,且樣本均來自城市受教育人群。
這項研究為發展中國家認知老化研究建立了方法學范式,證明低成本MRI指標可用于大規模認知篩查。作者建議將瑜伽、冥想等本土化干預手段與影像監測結合,構建適合資源有限地區的認知保健體系。未來研究應擴大樣本多樣性,并探索皮質變化與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志物的交互作用。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