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綜述:情緒障礙的時間生物學:生物鐘在抑郁癥和雙相情感障礙中的作用
《Biological Psychiatry》:Chronobiology of Mood Disorders: The Role of the biological clock in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6日 來源:Biological Psychiatry 9.6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系統闡述了生物節律紊亂在情緒障礙(MDD/BD/SAD)中的核心作用,提出"時序綜合征(Chronos syndrome)"作為發作前驅標志,強調通過多模態生物標志物(如晝夜節律基因CLOCK/BMAL1、褪黑素分泌模式)構建維度化診療框架,為精準干預提供新思路。
生物鐘與情緒障礙的復雜共舞
情緒障礙與生物節律紊亂存在深刻聯系。從季節性情感障礙(SAD)冬季抑郁的周期性發作,到雙相障礙(BD)患者產后誘發的躁狂發作,再到核心時鐘基因CLOCK突變小鼠表現出的躁狂樣行為——這些現象都指向生物鐘系統在情緒調控中的核心地位。
1. 潛在機制:基因與環境的多重奏
位于下丘腦的超交叉核(SCN)作為生物鐘"指揮家",通過CLOCK、BMAL1、PER等基因構成的轉錄-翻譯反饋環路調控晝夜節律。當這些基因出現變異時——如PER3與早發型BD相關,CRY2影響快速循環型病程——就會導致"樂隊失調"。
鋰鹽的治療機制或與此相關:它能延長晝夜節律周期,而療效與RORA、NR1D1等時鐘基因多態性顯著相關。動物實驗中,BMAL1基因敲除小鼠表現出抑郁樣行為,而GSK3β過表達則出現躁狂特征,這些發現為機制研究提供了活體模型。
環境因素如同"不和諧音符":跨時區飛行(向東易誘發躁狂,向西易致抑郁)、輪班工作、分娩等事件,通過干擾光信號輸入(ipRGCs細胞介導)或社交節律,在遺傳易感個體中觸發情緒發作。
2. 生物標志物:從狀態到特質
狀態標記
特質標記
即便緩解期,BD患者仍表現出:
前驅信號
青春期 chronotype 延遲轉變、UK Biobank 研究發現的相對振幅降低,都是情緒障礙的早期預警。而"時序綜合征"的提出更具臨床價值——當患者出現睡眠節律瓦解(入睡時間變異>2小時)、社會節律紊亂(SRM評分<4)時,往往預示2周內將出現情緒發作。
3. 維度化診療新范式
傳統的DSM分類體系難以捕捉BD患者從躁狂到抑郁的連續轉變過程。新提出的ACES模型將:
這種維度化評估帶來治療革新:
未來挑戰
盡管前景廣闊,但當前尚無單一節律標志物能達到>80%的預測效能。這可能源于:
1)MDD存在至少62種生理特征組合
2)免疫-神經內分泌-節律系統的多層互作
需要開發整合actigraphy、基因組學和AI預測的多模態模型,才能真正實現"生物鐘精準醫學"。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