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euroVirology》:The synergistic role of viral infection and immune respons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facial palsy
編輯推薦:
該綜述聚焦面癱(面神經麻痹),探討 HSV-1、VZV、SARS-CoV-2 等病毒感染通過直接侵襲、免疫逃逸及誘導神經炎癥(Neuroinflammation)引發面神經損傷的機制,分析 T 細胞、B 細胞等免疫細胞的作用,總結現有療法及優化方向,為臨床和研究提供參考。
面癱(facial palsy)是一種以面部肌肉癱瘓為特征的疾病,病毒感染是其重要病因。HSV-1、VZV、SARS-CoV-2、HIV、EBV 等病毒均可通過不同機制引發面癱。
HSV-1 具有嗜神經性,可通過感覺神經末梢進入神經節潛伏,感染時沿神經纖維逆行傳播,引發神經炎癥和損傷,其感染伴隨劇烈的炎癥細胞浸潤和細胞因子釋放,是導致面癱的主要機制之一。VZV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初次感染引發水痘,后潛伏于神經節,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激活,大量復制導致神經節炎癥或壞死,病毒顆粒沿神經纖維逆行傳播,引起面神經炎癥、腫脹和壓迫,進而導致面癱。SARS-CoV-2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被發現可誘發面癱,可能通過全身炎癥反應影響面神經血供、直接感染神經或導致血液高凝形成微血栓,阻塞面神經供血血管,造成神經損傷和面癱。HIV 感染導致免疫功能障礙,使患者易發生機會性感染和神經病變,其引發的面癱與病毒誘導的神經炎癥和免疫抑制密切相關。EBV 主要通過唾液傳播,感染時激活免疫系統,釋放高滴度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可通過旁觀者效應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面神經炎癥和水腫,導致面癱。
病毒感染神經的直接方式包括血液傳播、逆行神經元傳播和直接進入。病毒感染中樞神經系統(CNS)時可通過多種機制穿越血腦屏障(BBB),如 HSV 通過神經末梢逆行傳播至神經節感染中樞神經元,導致細胞內大量復制、代謝紊亂和應激反應,還可激活免疫反應,進一步損傷神經元。一些病毒可在神經組織中長期潛伏,當免疫力減弱時激活,如 VZV 激活后增強病毒基因組轉錄和翻譯,大量復制并釋放病毒顆粒,引發炎癥性神經反應和病變,表現為面癱等神經癥狀。病毒在神經元內復制會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激活蛋白酶和核酸酶,破壞細胞結構和功能,病毒蛋白還可干擾細胞生理并觸發細胞凋亡,同時引發強烈免疫反應,導致神經組織損傷和神經毒性增強。
免疫反應在面癱發病中起關鍵作用。病毒感染面神經后,可因神經細胞直接感染或局部免疫激活引發神經炎癥和水腫。固有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 neutrophils 迅速遷移至感染部位,釋放炎癥介質,加劇局部炎癥反應;樹突狀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NK 細胞)參與識別病毒抗原,啟動適應性免疫反應。NF-κB 信號通路和干擾素系統是病毒感染相關面癱的重要調控通路,NF-κB 信號通路激活可啟動一系列炎癥介質的產生,干擾素系統通過增強細胞抗病毒免疫來阻斷病毒復制,其過早表達可減少病毒載量和神經水腫炎癥,改善面癱癥狀。
T 細胞和 B 細胞激活是適應性免疫反應的核心。面癱早期,T 細胞通過分泌促炎細胞因子加劇面神經炎癥和神經損傷,B 細胞分化為漿細胞產生特異性抗體,中和病毒并阻止其進一步侵入;面癱后期,T 細胞有助于清除病毒感染,促進疾病恢復,B 細胞分泌免疫球蛋白和復合物,清除殘留病毒。病毒感染可能引發自身免疫反應,當面神經細胞被病毒感染時,免疫系統可能誤將面神經組織識別為外來抗原并發起攻擊,導致神經纖維脫髓鞘和軸突損傷,某些病毒抗原與面神經細胞自身抗原可能具有共同表位,使免疫系統在攻擊病毒抗原時誤傷自身神經細胞。免疫記憶細胞在機體再次感染同一病毒時可迅速激活,記憶 T 細胞分化為效應 T 細胞產生高水平細胞因子,加劇面神經損傷,記憶 B 細胞分化為漿細胞產生大量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并沉積,再次損傷面神經組織,導致面癱復發。
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亂者易患病毒性面癱及自身免疫反應。先天性免疫細胞如 neutrophils、巨噬細胞和 NK 細胞是細胞因子風暴的主要參與者,neutrophils 可釋放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誘導細胞因子產生,巨噬細胞激活后分泌過量細胞因子,引發過度組織損傷。細胞因子風暴可激活巨噬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釋放更多炎癥介質,形成惡性循環,增強炎癥反應,還可破壞血腦屏障,使外周免疫細胞和炎癥介質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引發神經炎癥,導致神經元直接損傷、凋亡和功能障礙。病毒可通過多種機制逃避免疫監視,如 HSV-1 的 VP24 蛋白抑制 IRF3 激活,減少干擾素產生,使病毒在宿主內持續存在,導致慢性或復發性面癱。
病毒感染與免疫反應存在協同機制。病毒在面神經內復制會釋放產物和信號分子,引導巨噬細胞、T 細胞、B 細胞等免疫細胞遷移至感染部位,激活和募集這些細胞以清除病毒和修復組織,但過度激活的免疫反應會導致神經損傷,如免疫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和自由基可直接損傷神經細胞,觸發神經炎癥、水腫和神經壓迫,影響神經功能,還可能引發自身免疫反應,誤攻擊面神經。病毒可通過多種機制調節免疫細胞活性,影響免疫反應的持續時間和強度,如 HSV-1 抑制 I 型干擾素信號通路,誘導免疫細胞凋亡,VZV 誘導小膠質細胞凋亡,削弱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與病毒的相互作用存在微妙平衡。適當的免疫反應可清除病毒并保護神經組織,過度或不足的免疫反應則可能導致病毒潛伏和復發。免疫缺陷會導致病毒潛伏,免疫功能低下者面臨病毒復發風險,病毒也可通過逃避免疫監視進入潛伏階段,在免疫力低下時重新激活。病毒 - 免疫 - 神經軸相互作用涉及多種分子和通路,如 CGRP-RAMP3 神經免疫軸在小鼠抗病毒免疫中至關重要,Th1 細胞介導的病毒清除過程涉及 CGRP 表達,RAMP3 基因缺陷小鼠 Th1 細胞分化受損,病毒清除減少;自噬受體 SHISA9 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期間調節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免疫反應,通過與非錨定泛素鏈 IKKi 結合,支持 IKKi 降解,抑制炎癥反應。
該綜述揭示了病毒感染和免疫反應在面癱發病中的協同作用,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指出臨床診斷需結合病毒檢測和免疫檢查,未來研究應利用多學科交叉,開發新的生物標志物、治療靶點和創新療法,如生物制劑、單克隆抗體和細胞療法,以實現面癱的個性化精準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