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Functional Ultrasound Imaging of Auditory Responses in Comatose Patients
編輯推薦:
床旁腦功能監測是重癥腦損傷患者的臨床難題。本研究探討功能性超聲(fUS)在此類患者中的應用潛力,對 6 名去骨瓣減壓術后昏迷患者(Glasgow 昏迷量表≤8)行聽覺刺激下的 fUS 監測,發現相關腦區局部腦血流(rCBF)增加(P<0.001),且與 9 個月神經功能恢復相關,為臨床評估提供新工具。
在重癥醫學領域,昏迷患者的腦功能評估一直是臨床棘手難題。傳統的行為學評估如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昏迷恢復量表修訂版(CRS-R)依賴主觀觀察,難以捕捉細微神經活動;而腦電圖(EE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客觀技術雖能提供更多細節,但受限于成本高、便攜性差、有創性或無法床旁連續監測等問題,難以在需要長期重癥監護的去骨瓣減壓術后患者中廣泛應用。因此,開發一種便攜、靈敏且實用的床旁神經成像技術,成為精準評估這類患者殘余腦功能、指導預后和治療的迫切需求。
為解決這一臨床痛點,上海華山醫院的研究人員開展了功能性超聲成像(functional ultrasound, fUS)在昏迷患者腦功能監測中的應用研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Research》雜志,為昏迷患者的神經功能評估提供了全新視角。
研究人員主要采用了以下關鍵技術方法:使用 Verasonics 平臺搭配三種不同頻率的超聲探頭(1.5 MHz、7.8 MHz、18 MHz),通過去骨瓣減壓術后形成的顱骨窗對患者腦區進行成像。利用功率多普勒技術采集腦血流分布數據,結合基于 MATLAB 的 Miniscan 接口進行實時圖像處理,并通過廣義線性模型(GLM)和 t 檢驗分析聽覺刺激下的腦血流變化。研究納入 7 名去骨瓣減壓術后昏迷患者(GCS≤8),其中 3 名患者針對聽覺處理關鍵區域 —— 左側顳上回(STG,深度 1.5-4 cm)進行 7.8 MHz 探頭的聽覺刺激實驗,另外 3 名患者則以額上回(SFG)為對照區域。
研究結果
1. fUS 成像能力
通過調整探頭頻率,fUS 展現出對不同深度腦區的成像潛力:1.5 MHz 探頭可穿透至 10 cm 深度,適用于觀察較大腦結構,但空間分辨率較低(850 μm);7.8 MHz 探頭平衡了分辨率(300 μm)和穿透深度(4 cm),能清晰顯示中等血管及微血管分布;18 MHz 探頭雖分辨率達 200 μm,但受成人頭皮和硬腦膜衰減影響,難以有效成像。通過三維(3D)掃描,7.8 MHz 探頭成功呈現腦室內結構及血流分布,圖像對比噪聲比(CNR)超過 20 dB,滿足多普勒成像要求。
2. 聽覺誘發的 STG 區域反應
對 3 名嚴重昏迷患者(GCS 評分分別為 E4-M3-VT、E1-M1-VT、E4-M3-VT)的 STG 區域進行聽覺刺激(5 秒寬頻聲音點擊,間隔 20 秒),fUS 顯示聽覺刺激后相關感興趣區域(ROI2、ROI4、ROI6)的腦血容量(CBV)顯著增加(11.95%、3.69%、3.19%,P<0.001),而對照 ROI 無明顯變化。血流變化強度與臨床評估結果呈現相關性,表明 fUS 能捕捉任務相關的神經活動。
3. 額上回(SFG)的聽覺反應缺失
在以 SFG 為目標區域的 3 名患者(包括 1 名接近意識恢復的中度昏迷患者)中,聽覺刺激未引發該區域顯著血流變化(ROI7-ROI12 的 CBV 變化均無統計學意義)。盡管 SFG 存在自發神經活動,但與聽覺刺激無時間相關性,提示昏迷患者的高級認知功能區域可能受損,無法參與復雜聽覺處理。
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首次證實 fUS 在去骨瓣減壓術后昏迷患者床旁實時監測腦功能的可行性。7.8 MHz 探頭通過顱骨窗實現了對 STG 區域聽覺誘發反應的高時空分辨率捕捉(2 Hz 時間分辨率,300 μm 空間分辨率),且腦血流變化與 9 個月后神經功能恢復具有相關性,為預后評估提供了客觀依據。相較于傳統技術,fUS 的便攜性、成本效益和非侵入性使其成為重癥監護場景中極具潛力的工具。
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fUS 對任務誘發反應的敏感性優于傳統行為學評估,可檢測到昏迷患者殘留的神經活動,為 “隱性意識” 的識別提供新手段。盡管高頻探頭(如 18 MHz)受限于組織衰減,但 7.8 MHz 探頭的成功應用為后續優化經顱超聲成像奠定了基礎。未來研究若能結合神經調控技術,fUS 有望在意識障礙患者的閉環干預和精準康復中發揮關鍵作用,推動昏迷診療從 “對癥支持” 向 “神經功能重建” 邁進。
該研究不僅填補了床旁腦功能監測的技術空白,更開啟了超聲成像在神經重癥領域的新范式,為理解昏迷機制、制定個性化治療策略提供了革命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