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Reports》:Acute effects of isometric conditioning activity with different distribution contraction on countermovement jump performance in resistance trained participants
編輯推薦:
為探討不同等長收縮分布對力量訓練者等長收縮力量及反跳(CMJ)性能的影響,研究者對比 3 種總時長均為 9 秒 / 組的等長 conditioning activity(ICA):SUST-1(9 次 ×1 秒)、SUST-3(3 次 ×3 秒)、SUST-9(1 次 ×9 秒)。發現 ICA 對 CMJ 無顯著影響,但 SUST-1、SUST-3 的 Force200顯著高于 SUST-9,為優化力量訓練提供參考。
在運動訓練領域,如何通過科學的力量訓練手段提升運動員的神經肌肉性能一直是研究熱點。等長收縮訓練作為一種常用的力量訓練方式,其不同的收縮分布是否會對后續的反跳性能產生影響,目前尚未有明確結論。已有的研究雖然探討了等長收縮時長與神經肌肉適應的關系,但對于相同總時長下不同收縮次數的分布模式對急性力量表現和反跳能力的影響,仍存在研究空白。例如,短時間多次數的收縮與長時間單次收縮是否會在力產生特性和后續運動表現中呈現差異,這一問題亟待解答。
為了填補這一研究空白,波蘭卡托維茲耶日?庫庫奇卡體育大學(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s, The Jerzy Kukuczka Academy of Physical Education, Katowice, Poland)的研究人員開展了相關研究。他們以 15 名阻力訓練男性為對象,設計了三種等長 conditioning activity(ICA)方案,分別為 SUST-1(3 組 ×9 次 ×1 秒)、SUST-3(3 組 ×3 次 ×3 秒)、SUST-9(3 組 ×1 次 ×9 秒),每組總時長均為 9 秒,總收縮時長 27 秒,并設置無 ICA 的對照組(CTRL),旨在對比不同收縮分布對 ICA 期間力量產生及后續反跳(CMJ)性能的影響。該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關鍵技術方法:采用隨機交叉試驗設計,讓參與者完成四種實驗 session,包括三種 ICA 條件和對照組;使用力量平臺(Force Decks, Vald Performance, Australia)測量等長深蹲時的地面反作用力,獲取峰值力(PF)、100ms 力(Force100)和 200ms 力(Force200);同樣借助力量平臺評估反跳性能,包括跳高度(JH)、收縮時間(CT)等參數;通過雙向重復測量方差分析(ANOVA)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時間、條件及其交互作用的影響。
研究結果
反跳性能
雙向重復測量 ANOVA 結果顯示,CMJ 高度存在時間主效應(F=2.674,p=0.029,ηp2=0.171),但條件間無顯著差異(F=0.934,p=0.434,ηp2=0.067),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0.826,p=0.648,ηp2=0.060)。事后比較表明,9 分鐘時的 CMJ 高度顯著低于 3 分鐘時(35.7±5.6 cm vs. 36.8±5.5 cm,d=0.161,p=0.048)。而 CMJ 收縮時間(CT)在時間、條件及交互作用上均無顯著差異。
等長深蹲時的力量產生
PF 和 Force100在交互作用、時間主效應和條件主效應上均無顯著差異。但 Force200存在條件主效應(F=19.181,p<0.001,ηp2=0.013),事后比較顯示,SUST-1(MD=549±137 N,d=1.049,p<0.001)和 SUST-3(MD=348±112 N,d=0.665,p=0.002)的 Force200值顯著高于 SUST-9 條件。
研究結論與討論
研究表明,在總收縮時長相同(27 秒)且組間休息 1 分鐘的情況下,不同的 ICA 收縮分布(SUST-1、SUST-3、SUST-9)對阻力訓練者的反跳(CMJ)性能無顯著影響。但 SUST-1 和 SUST-3 條件下的 Force200顯著高于 SUST-9,提示較短、較間歇的等長收縮分布可能更有利于提升 200ms 時的快速力產生。
這一結果與部分研究存在差異,例如 Spieszny 等人采用相似總時長的 ICA 觀察到 CMJ 提升,可能與參與者訓練背景(半職業運動員 vs. 阻力訓練者)及組間休息時間(3 分鐘 vs.1 分鐘)不同有關。本研究中較短的休息時間可能導致疲勞掩蓋了 PAPE 效應。此外,研究發現的 Force200差異表明,收縮分布影響了神經肌肉募集模式,短間歇收縮可能通過減少外周疲勞、提高注意力參與度,促進更快的力發展。
該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為力量訓練中 ICA 方案的設計提供了新視角:雖然不同收縮分布未顯著影響反跳性能,但其對特定時間點力產生的作用提示,可根據訓練目標(如強調快速力或持續力)選擇合適的收縮模式。同時,研究也指出了未來需進一步探討不同 ICA 容量、疲勞監測手段對 PAPE 效應的影響,以優化訓練方案。這些發現為理解等長收縮的神經肌肉適應機制及實際應用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