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早產兒自閉癥譜系障礙風險因素的系統評價與薈萃分析:基于人群研究的證據整合
《Biological Psychiatry Global Open Science》:Risk factor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individuals born preter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5日 來源:Biological Psychiatry Global Open Science 4.0
編輯推薦:
為解決早產兒自閉癥譜系障礙(ASD)風險因素不明的問題,研究人員通過系統評價19項人群研究,發現男性性別(RR=3.04)是唯一經薈萃分析確認的風險因子,低出生體重(LBW)可能相關但證據不一致。該研究填補了早產兒ASD特異性風險識別的知識空白,為高危人群早期干預提供依據。
在全球范圍內,每10名新生兒中就有1名是早產兒(妊娠年齡<37周),而這個特殊群體罹患自閉癥譜系障礙(ASD)的風險比足月兒高出3倍以上。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極低胎齡早產兒的存活率顯著提升,這使得ASD高危人群規模持續擴大。然而,當前對早產兒ASD的病因學研究卻陷入困境——究竟是哪些特異性因素導致了這一群體的神經發育異常?這些因素與普通ASD患者的致病機制有何異同?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早期篩查和干預策略的制定。
為破解這一難題,由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開展了首項針對早產兒ASD風險因素的系統評價與薈萃分析。這項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 Global Open Science》的研究,通過系統檢索Ovid MEDLI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三大數據庫,最終納入19項符合標準的人群研究,樣本量從410人到515,789人不等。研究采用PRISMA指南和PROSPERO注冊,運用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薈萃分析,重點關注至少兩項研究一致考察的風險因素。
研究團隊采用的關鍵技術方法包括:1)基于人群的隊列研究設計(含16項隊列、2項病例對照和1項橫斷面研究);2)使用Newcastle-Ottawa量表進行質量評價;3)針對男性性別等一致性指標進行隨機效應模型薈萃分析;4)通過ELGAN(極低胎齡新生兒)研究等特殊隊列分析炎癥標志物如IL-6、TNF-α等與ASD的關聯。
研究結果揭示多個重要發現:
背景與方法:通過系統篩選3921篇文獻,最終納入19項研究(含3項薈萃分析),樣本跨及美國ELGAN隊列、北歐登記系統和臺灣健保數據庫,采用標準化診斷工具如ADI-R(自閉癥診斷訪談修訂版)和ADOS-2(自閉癥診斷觀察量表)確保診斷準確性。
風險因素分析:男性性別展現出最穩定的關聯,薈萃分析顯示早產男童ASD風險是女童的3.04倍(95%CI:2.02-4.57)。低出生體重(<750g)的OR值達3.9(1.8-8.8),但不同研究對體重分類標準不一導致證據強度受限。值得注意的是,小于胎齡兒(SGA)在極早產亞組中風險顯著增加(OR=1.60-1.83),而大于胎齡兒則顯示出保護效應。
新生兒并發癥:顱內出血(尤其3-4級出血HR=3.4)和腦功能障礙(OR=4.7)風險顯著升高。呼吸系統問題中,僅高頻通氣(HR=2.2)而非普通機械通氣與ASD相關。炎癥標志物分析發現,產后21-28天IL-6(OR=2.6)、TNF-α(OR=2.5)等細胞因子水平升高預示ASD風險。
分娩相關因素:擇期剖宮產在妊娠36周時ASD風險增加32%(OR=1.32),陰道臀位分娩在32-36周組風險升高2.28倍。但這類關聯在更早胎齡組未顯現。
討論與結論:這項研究首次系統證實早產兒ASD存在獨特的風險譜系。男性性別的高風險與普通ASD人群相似,但低出生體重、顱內出血等圍產期并發癥的影響更為突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晚期促炎因子(如產后28天TNF-α)的持續升高提示神經炎癥可能是早產兒ASD的特異性機制。然而,現有研究存在明顯局限——多數風險因素僅被單項研究報道,且各研究對關鍵指標(如低出生體重的切點值)定義不一。未來需要更大規模的人群研究,區分自發性與醫源性早產,并采用統一標準評估圍產期指標。這項研究為早產兒ASD的早期預警提供了重要線索,特別是對需要高頻通氣或出現嚴重顱內出血的極早產兒,應加強神經發育監測。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