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綜述:精神病學中隱喻性大腦話語的歷史
《Molecular Psychiatry》:A history of metaphorical brain talk in psychiatry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5日 來源:Molecular Psychiatry 9.6
編輯推薦:
這篇由Kenneth S. Kendler撰寫的綜述深入探討了精神病學兩個多世紀以來對"隱喻性大腦話語"(metaphorical brain talk)的依賴現象,即用未經驗證的腦科學隱喻(如"血清素失衡")解釋精神障礙的臨床實踐。文章揭示了這一傳統從18世紀至今的演變,批判其科學局限性(如簡化論reductionism),同時指出其反映了精神病學作為醫學分支的身份焦慮(status anxiety)和對未來神經機制研究的期許(promissory note)。
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精神病學家們創造了大量充滿想象力的腦功能隱喻來解釋精神異常。William Cullen(1784)提出"大腦興奮不均"導致妄想,Thomas Laycock(1845)用"囊泡神經堿(vesicular neurine)病態作用"解釋強迫觀念,而Henry Maudsley(1895)則將憂郁癥歸因于"特定腦區過度放電"。這些描述雖借用神經解剖術語,實則缺乏實證基礎,如Clouston(1892)定義的"腦回病變工作"實為對幻覺現象的詩意轉譯。
19世紀70年代,Wilhelm Griesinger倡導的"精神疾病即腦疾病"范式引發革命性轉變。其學生Meynert構建了高度推測性的神經理論,將思維活動具象化為"腦纖維通路的社會性功能失調"。Kraepelin在1887年尖銳批評這類理論為"空中樓閣",指出Meynert將每個神經元對應特定想法的假說已超出當時神經科學的認知邊界。隨著神經病理學研究未能揭示精神分裂癥等疾病的明確病變,這場依賴顯微鏡的生物學革命在20世紀初逐漸式微。
Paul Meehl(1962)提出精神分裂癥的"突觸滑動(synaptic slippage)"理論,Nancy Andreasen(1985)的《破碎的大腦》將精神障礙類比為"電路故障",而"血清素假說"則成為抑郁癥的主流敘事;蚪M學研究(如Trubetskoy等2022年精神分裂癥GWAS)卻顯示,這些單胺類神經遞質理論可能過度簡化了精神障礙的多基因本質。
精神病學始終面臨"心智-大腦"二元張力:作為醫學分支需定位器官病變,卻長期缺乏如眼科般的明確病理標志。Rosenberg指出,這種"地位焦慮"促使領域構建"共謀信念"(conspiracy to believe)來維系醫學身份。廣告營銷進一步強化了"血清素失衡"等易于傳播的隱喻,盡管其科學嚴謹性存疑。
當前研究正從兩極走向整合:既要承認神經生物學機制的復雜性(如百種神經遞質系統的相互作用),也需保持對主觀體驗的臨床敏感度。Kendler建議采用"解釋輔助理解"(explanation-aided understanding)框架,在坦誠科學局限性的同時,通過多組學技術逐步揭示精神癥狀的神經基礎,而非用隱喻遮蔽認知鴻溝。
(注:全文嚴格基于原文內容縮編,未新增觀點;專業術語如GWAS全基因組關聯研究、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單胺類神經遞質等均按原文格式標注)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