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線粒體復合體-I抑制建模癲癇共病阿爾茨海默。荷窠浕瘜W機制與治療靶點探索
《Neurochemical Research》:Modelling Epilepsy Associated Alzheimer’s Disease Through Mitochondrial Complex-I Inhibition: Neurochemical and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5日 來源:Neurochemical Research 3.7
編輯推薦:
為解決癲癇與阿爾茨海默病(AD)共病的機制難題,研究人員通過抑制線粒體復合體-I(Complex-I),構建了新型角膜點燃聯合魚藤酮處理的癲癇-AD共病小鼠模型(RCK)。該模型成功模擬了AD的Aβ/τ沉積、認知障礙及癲癇發作特征,揭示谷氨酸/kyneurine升高、GABA/單胺類/抗氧化劑降低等神經化學失衡,為探索共病機制提供了兼具構建效度和表面效度的研究工具。
阿爾茨海默病(AD)與癲癇存在顯著共病關聯,線粒體功能障礙被視作共同病理機制。這項研究通過抑制線粒體復合體-I(Complex-I),構建了癲癇相關AD的新型動物模型。實驗將瑞士白化小鼠分為空白組、角膜點燃組(CK)及魚藤酮角膜點燃組(RCK),后者通過每日腹腔注射2.5 mg/kg魚藤酮誘導線粒體損傷,同時采用6-Hz角膜點燃刺激(15 mA, 20 V, 3秒/次,持續15天)誘發癲癇。
RCK組小鼠表現出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認知功能衰退及典型AD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和tau蛋白異常聚集。神經化學分析揭示興奮性遞質谷氨酸和kyneurine顯著升高,而抑制性遞質GABA、;撬峒皢伟奉愇镔|水平降低。伴隨抗氧化能力減弱和乙酰膽堿酯酶活性下降,該模型完美復現了癲癇與AD的雙重病理特征。
這一創新模型不僅具備構建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和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更通過神經遞質動態變化圖譜,為開發靶向共病機制的治療策略提供了全新研究平臺。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