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血管平滑肌細胞與成纖維細胞在血管緊張素II誘導的升主動脈轉錄組學改變中呈現胚胎起源依賴性差異
《Scientific Reports》:Smooth muscle cells and fibroblasts in the ascending aorta exhibit minor differences between embryonic origins in angiotensin II-driven transcriptional alteration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4日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胸主動脈病變(TAAD)的區域異質性難題,通過單細胞RNA測序技術揭示了血管緊張素II(AngII)作用下第二心區(SHF)與非第二心區(nSHF)來源的平滑肌細胞(SMCs)和成纖維細胞的轉錄組差異。研究發現,盡管兩類細胞在AngII早期作用階段的整體轉錄變化相似,但SHF來源的成纖維細胞亞群中彈性纖維相關基因(如Eln、Col3a1)顯著下調,提示胚胎起源可能通過影響細胞外基質(ECM)重塑參與主動脈病變的起始。該研究為理解胸主動脈病變的細胞特異性機制提供了新視角,發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胸主動脈病變的致命謎題與細胞起源之謎
胸主動脈瘤和夾層(TAAD)如同潛伏的"血管炸彈",其發病具有顯著的區域偏好性——升主動脈尤為脆弱。這種異質性的背后,隱藏著兩個關鍵科學問題:為何升主動脈易受損?不同胚胎來源的血管細胞是否"各懷異心"參與病變過程?現有研究已發現,升主動脈的平滑肌細胞(SMCs)分別源自第二心區(SHF)和心臟神經嵴(CNC),且SHF來源細胞在AngII誘導的主動脈病變中起主導作用。然而,CNC來源細胞的貢獻仍如霧里看花,兩類細胞在病變早期的分子應答差異更是未知領域。
來自美國肯塔基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重要成果,通過精妙的譜系追蹤與單細胞測序技術,首次系統比較了SHF與CNC來源細胞在AngII刺激早期的轉錄組差異。研究發現,雖然兩類細胞整體響應相似,但SHF來源的成纖維細胞中存在獨特的ECM基因表達模式,這為解釋胸主動脈病變的區域特異性提供了新線索。
關鍵技術方法
研究采用Mef2c-Cre R26RmT/mG小鼠模型進行SHF譜系追蹤,通過血管緊張素II(1,000 ng/kg/min)皮下泵灌注3天建立早期病變模型。運用流式細胞術分選熒光標記的SHF(mGFP+)與nSHF(mTomato+)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10x Genomics平臺)。數據分析采用Seurat包整合四個數據集,通過雙向ANOVA分析細胞起源與AngII處理的交互效應,閾值設定為FDR<0.05。
研究結果
胚胎致死揭示CNC細胞的關鍵發育作用
嘗試構建CNC特異性LRP1或TGFBR2基因敲除小鼠時,研究者遭遇意外障礙:Wnt1-Cre驅動的LRP1缺失導致胚胎期死亡(E12.5),而TGFBR2缺失則引發新生兒顱骨缺陷和動脈干永存。這與SHF細胞中靶基因敲除的表型形成鮮明對比,暗示CNC來源細胞通過獨特機制維持主動脈發育穩態。
單細胞圖譜揭示細胞起源的微妙差異
通過整合超過15,000個細胞的轉錄組數據,研究團隊繪制出升主動脈細胞的精細圖譜。有趣的是,雖然巨噬細胞完全來自nSHF譜系,但SMCs和成纖維細胞呈現SHF/nSHF混合來源。AngII處理后,兩類SMCs中3,381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有97.2%呈現同向變化,僅18個基因(如Dcn、Des)顯示起源依賴性差異(|log2FC|≥0.5)。同樣,成纖維細胞的2,900個DEGs中98.8%變化方向一致,TGF-β通路關鍵分子也無顯著起源差異。
成纖維細胞亞群暗藏玄機
深入分析發現一個表達Pi16high/Dcnlow特征的成纖維細胞新亞群在AngII處理后涌現。這個"神秘小組"在SHF來源細胞中表現出獨特的ECM基因下調模式:與nSHF來源相比,彈性纖維核心成分Eln和Fn1表達降低50%,膠原纖維相關Col3a1和Col8a1也顯著減少。這種"分子泄密"現象可能削弱主動脈壁的機械強度,為后續病變埋下伏筆。
討論與展望
這項研究如同在細胞起源與主動脈病變間架起一座分子橋梁。其核心發現在于:雖然SHF與CNC來源細胞在AngII早期應答中"大方向"一致,但特定成纖維細胞亞群的ECM基因"方言"差異,可能解釋為何SHF主導區域更易發生病變。這種微妙的轉錄差異如同"蝴蝶振翅",在疾病進展中可能演變為"風暴級"的病理改變。
研究同時提出三個關鍵科學問題:第一,為何ECM差異僅見于特定成纖維細胞亞群?第二,這些變化在長期AngII刺激中如何發展?第三,不同動物模型(如馬凡綜合征小鼠)中觀察到的起源依賴性差異是否與AngII模型存在機制分歧?這些問題的解答將推動精準干預策略的發展——例如針對SHF來源成纖維細胞的定向調控,或將成為預防胸主動脈病變的新突破口。
該研究的創新性在于將胚胎發育生物學與血管病理學巧妙結合,其技術路線也為探索其他器官的區域特異性疾病提供了范式。正如作者所言:"理解細胞起源留下的分子指紋,或許是解鎖復雜血管疾病治療之門的密鑰。"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