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秒還是 30 秒?短時長騎行 HIIT 對團隊運動運動員的影響大揭秘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Physiological, perceptual and neuromuscular responses of team sport athletes to short duration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using cycling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14日 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8

編輯推薦:

  為探究團隊運動運動員對短時長騎行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急性反應,研究人員讓 16 名男性運動員完成兩種 HIIT 訓練。結果顯示,15 秒訓練的平均V˙O2更高、感知 exertion 更低等。該研究為訓練方案制定提供參考。

  在運動訓練領域,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憑借其低訓練量、高訓練強度的優勢,備受團隊運動運動員青睞。它由短暫的運動時段和恢復期交替組成,通過巧妙調整諸如運動 / 恢復時長、強度、方式、訓練量等九個關鍵變量 ,能夠針對性地引發身體中樞和外周適應性變化。然而,目前關于短時長(<60 秒)HIIT 訓練中,不同運動間歇時長對團隊運動運動員的影響,仍存在諸多未知。
一方面,雖然已有研究對短時長和長時長 HIIT 進行了比較,但對于同屬短時長分類下,像 15 秒和 30 秒這樣不同運動間歇時長的 HIIT 對比,尚未得到充分闡釋。此前研究在實驗對象選取上,多為未經訓練的參與者,且未涵蓋與團隊運動實際情況相符的更短運動時段(約 15 秒) 。另一方面,在團隊運動訓練實踐中,約 99% 的從業者會將非特異性訓練(如騎行測功計訓練)作為補充訓練方式,占總訓練量的 20% 左右,其中常采用短時長(<60 秒)運動間歇的 HIIT。但目前仍不清楚這種訓練方式會引發運動員怎樣的急性反應,進而無法為運動處方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據。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來自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和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的研究人員展開了深入研究。他們招募了 16 名男性團隊運動運動員,這些運動員參與足球和橄欖球運動,達到大學或半職業水平,且熟悉騎行測功計,但不常進行基于騎行的 HIIT 訓練。

研究人員采用隨機交叉設計,讓運動員分別完成兩種 HIIT 訓練。一種是 15 秒運動 / 15 秒休息的訓練,另一種是 30 秒運動 / 30 秒休息的訓練。每次訓練均持續 6 分鐘,進行 2 組,組間休息 5 分鐘,運動強度為 120% 最大功率V˙O2maxpV˙O2max) 。訓練過程中,研究人員對運動員的氧氣攝取量(V˙O2)、心率、血乳酸濃度(B [La])等生理指標,以及感知運動強度(dRPE)、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等進行了全面監測。

經過嚴謹的實驗和數據分析,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結論。在生理反應方面,15 秒 HIIT 訓練的絕對平均V˙O2和相對平均V˙O2均高于 30 秒 HIIT 訓練,且在 HIIT 訓練期間,15 秒訓練的總時間中V˙O2大于 90% V˙O2max的時長也更長。同時,15 秒 HIIT 訓練后的血乳酸濃度更低。在感知運動強度方面,15 秒 HIIT 訓練的整體感知運動強度(dRPE - O)、腿部肌肉感知運動強度(dRPE - L)和呼吸急促感知運動強度(dRPE - B)均低于 30 秒 HIIT 訓練。在神經肌肉反應方面,兩種訓練后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均有所下降,但 30 秒 HIIT 訓練后的下降幅度更大。

這一研究成果意義重大。它為團隊運動運動員的騎行 HIIT 訓練提供了直接的科學依據。例如,教練在制定訓練計劃時,可以根據這些結論,選擇更適合的訓練間歇時長,以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對于希望提高有氧能力的運動員,可以采用 15 秒運動 / 15 秒休息的 HIIT 訓練,這樣既能保證較高的氧氣攝取量,又能降低運動員的感知運動強度,減少訓練疲勞。同時,研究結果也為后續進一步研究不同時長的短時長騎行測功計訓練方法,以及如何針對團隊運動運動員的特定慢性生理和運動表現適應性進行訓練方案優化,奠定了堅實基礎。該研究成果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上,為該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應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員首先通過遞增測試確定運動員的最大功率V˙O2maxpV˙O2max)。實驗采用隨機交叉設計,讓運動員分別進行 15 秒和 30 秒運動間歇的 HIIT 訓練。訓練過程中,使用代謝車收集呼出氣體,測量氧氣攝取量和心率;訓練結束后,立即檢測血乳酸濃度,30 分鐘后記錄感知運動強度,同時在訓練前后測量最大自主等長收縮。最后運用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 。

下面詳細介紹研究結果:

  • 生理反應差異:通過對比兩種訓練方式下的氧氣攝取量、心率等指標,發現 15 秒 HIIT 訓練的絕對平均V˙O2和相對平均V˙O2更高,且在 HIIT 訓練期間,15 秒訓練的總時間中V˙O2大于 90% V˙O2max的時長也更長,而心率和氧脈搏在兩種訓練間差異不顯著。這表明 15 秒的運動間歇能讓運動員在訓練中保持更高的氧氣利用效率。
  • 血乳酸濃度和感知運動強度:檢測血乳酸濃度并記錄感知運動強度,結果顯示 15 秒 HIIT 訓練后的血乳酸濃度更低,且在整體、腿部肌肉和呼吸急促方面的感知運動強度均低于 30 秒 HIIT 訓練。說明 15 秒訓練相對更輕松,運動員的疲勞感更低。
  • 神經肌肉反應:測量訓練前后的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發現兩種訓練后 MVC 均下降,且 30 秒 HIIT 訓練后的下降幅度更大。這意味著較長的運動間歇對神經肌肉的影響更大,可能導致肌肉力量在訓練后下降更明顯。

研究結論和討論部分再次強調,盡管兩種 HIIT 訓練方式在參與者之間存在較高的變異性,但 15 秒運動 / 休息間隔的訓練方式在提高平均V˙O2反應、增加V˙O2大于 90% V˙O2max的時長方面表現更優,同時還能降低感知運動強度、血乳酸濃度以及神經肌肉負荷。然而,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參與者并非頂級精英運動員,研究僅關注急性反應,且訓練強度設定未考慮個體無氧功率儲備等。未來研究可針對這些不足進一步深入探索,以更好地服務于團隊運動運動員的訓練實踐。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