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綜述: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生物學——聚焦促凝狀態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Alzheimer's disease and vascular biology – A focus on the procoagulant state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2日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6.0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深入探討了(AD)中血管功能障礙的核心機制,聚焦(fibrin(ogen))異常沉積與血小板功能動態變化對(Aβ)病理的協同作用。作者系統回顧了促凝狀態如何通過阻礙纖溶、加。–AA)和神經炎癥推動疾病進展,并評估了抗凝/抗血小板治療的潛在轉化價值。
阿爾茨海默。ˋD)作為最常見的癡呆類型,全球累及超3200萬患者。傳統上,Aβ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被視為其病理核心,但近年研究揭示血管異!绕涫侵寡д{和促血栓狀態——在AD中扮演關鍵角色。血管內皮屏障破壞、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外滲及血小板功能紊亂形成惡性循環,加劇腦低灌注與神經退行性變。
作為凝血級聯終產物,纖維蛋白原在AD患者腦內異常積聚,不僅阻塞血管,更通過CD11b-CD18結合位點激活小膠質細胞促神經毒性表型。其與Aβ的特異性結合尤為關鍵:Aβ1-42誘導纖維蛋白原寡聚化,阻礙纖溶酶原接觸,形成不可降解的凝塊。靶向這一相互作用的抗體(如lecanemab)已顯示改善認知缺陷的潛力。
腦淀粉樣血管。–AA)區域成為Aβ-纖維蛋白原復合物的"熱點"。高血壓等血管風險因素加劇內皮損傷,而攜帶CAA相關突變的Aβ對纖維蛋白親合力更高。動物模型中,降低纖維蛋白原水平可減少CAA病理,提示靶向凝血-淀粉樣蛋白軸的治療價值。
這些"微型炎癥哨兵"在AD中呈現雙重人格:既是Aβ1-42的主要外周來源(儲存于α顆粒),其活化狀態又隨疾病階段動態變化。血栓烷A2(TXA2)和PAR1受體介導的異;罨龠M血栓形成,而年輕AD小鼠血小板卻表現出保護性表型——清除Aβ的能力。性別與年齡顯著影響這種表型切換,如中年雄性APP23小鼠血小板活化缺陷反而降低血栓風險。
平均血小板體積(MPV)作為活化標志物,在臨床研究中呈現矛盾結果:早期AD患者MPV升高與內嗅皮層萎縮相關,而晚期可能逆轉。組學分析揭示AD血小板存在獨特的蛋白質降解紊亂特征,機器學習篩選出的血小板蛋白譜或成為認知衰退預測指標。
血管功能障礙與AD病理的糾纏遠超既往認知。纖維蛋白原-Aβ復合物構成"分子膠水"固化病理性凝塊,而血小板則隨病程從守護者蛻變為幫兇。破解這種時空特異性需要縱向多組學研究,以建立血管亞型分層體系。當前抗凝(如達比加群)和抗血小板(如西洛他唑)策略在動物模型中的成功,為開發兼顧凝血異常與神經保護的精準療法點燃希望。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