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首次骨病手法治療對慢性腰痛患者功能連接的急性改變與μ-阿片受體表達的空間重疊研究
《Brain Research Bulletin》:Acute changes 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first osteopathic manual treatment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spatially overlap with opioid receptor expression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2日 來源:Brain Research Bulletin 3.5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慢性腰痛(cLBP)患者,通過fMRI技術探究單次骨病手法治療(OMT)對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的急性調控作用。研究人員采用數據驅動與種子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發現OMT可特異性增強右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與島葉的功能連接,且該變化與μ-阿片受體(MOR)空間分布高度重疊,揭示了OMT通過 opioid能神經系統調控疼痛認知通路的新機制,為手動療法神經生物學基礎提供重要證據。
慢性腰痛如同一個頑固的"神經交響樂團",全球約8%成年人深受其擾。當腰痛持續超過三個月且無明確病理基礎時,便升級為慢性腰痛(cLBP)——這種病癥不僅讓人坐立難安,更會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每年造成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傳統鎮痛藥雖能暫時緩解癥狀,但伴隨的成癮風險和副作用令人憂心。在此背景下,骨病手法治療(OMT)這種無藥物干預手段逐漸嶄露頭角,它通過特定手法調整肌肉骨骼系統,在臨床實踐中顯示出緩解慢性疼痛的潛力。然而,這種"徒手魔法"究竟如何影響大腦?其神經機制始終籠罩在迷霧中。
來自意大利基耶蒂-佩斯卡拉大學的研究團隊在《Brain Research Bulletin》發表突破性成果。他們發現:單次OMT治療就能快速重組慢性腰痛患者的大腦"疼痛地圖",這種變化與大腦天然鎮痛系統——μ-阿片受體(MOR)的分布驚人吻合。這就像找到了手動療法打開大腦鎮痛開關的"密鑰",為理解"手腦對話"機制提供了神經生物學基礎。
研究人員運用三大核心技術:1)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捕捉治療前后全腦功能連接變化,采用數據驅動的內在連接對比(ICC)和種子點分析(SBC)雙驗證策略;2)基于30例cLBP患者隨機對照試驗(OMT組16例vs假治療組14例)的縱向設計;3)創新性空間相關分析,將功能連接圖譜與PET繪制的MOR/CB1受體密度圖譜進行跨尺度匹配。這種"從宏觀腦網絡到微觀受體分布"的研究范式,如同為手動療法裝上了分子顯微鏡。
【3.1 臨床結局變化】
視覺模擬量表(VAS)顯示OMT組疼痛強度顯著降低,而McGill疼痛問卷各子量表未見組間差異,提示單次治療主要改善疼痛強度而非多維體驗。
【3.2 靜息態功能連接改變】
ICC分析揭示OMT特異性增強右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的節點中心性——這個區域如同疼痛的"認知指揮官",負責調控我們對疼痛的關注和預期。種子點分析進一步發現該區域與右島葉/額蓋的功能連接增強,構成完整的"認知-感知"疼痛調控回路。值得注意的是,與長期OMT治療不同,急性治療未影響初級體感皮層的連接,暗示鎮痛效果可能通過"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神經通路實現。
【3.3 受體表達空間重疊】
空間相關分析顯示ICC變化圖譜與MOR受體分布高度重合(r=0.523, p=0.005),而與大麻素受體CB1無顯著關聯。這就像發現OMT的神經印記與大腦天然"鎮痛藥倉庫"的地圖完美疊合,強烈提示 opioid能神經傳遞的關鍵作用。
討論部分猶如解開了一個"神經羅塞塔石碑":OMT可能通過激活DLPFC的MOR受體,抑制GABA能神經元活動,進而解除其對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PAG)的抑制,形成級聯鎮痛效應。這種右腦優勢效應(僅右側DLPFC-島葉回路被激活)與疼痛側化處理理論相呼應。研究還提出了"時間維度假說"——即時效應主要發生在疼痛認知調控網絡,而長期治療才能重塑初級感覺通路,這解釋了為何4周OMT能改變體感皮層連接而單次治療不能。
這項研究如同在神經科學與手動療法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它不僅證實OMT具有客觀可測的神經效應,更首次將其作用機制定位到特定受體系統。未來或可基于MOR表達圖譜預測患者對OMT的治療響應,實現精準鎮痛。更重要的是,這種"無藥而愈"的神經調控方式,為破解阿片類藥物危機提供了新思路——或許我們體內就藏著對抗慢性疼痛的天然藥箱,而醫生的雙手,正是開啟它的鑰匙。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