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童年虐待與忽視對共情神經環路結構差異的影響:感知歧視的神經機制研究
《Scientific Reports》: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are differentially related to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empathy-related circuitry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1日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編輯推薦:
南非開普敦大學團隊針對童年不良經歷(ACE)如何差異化影響共情神經環路開展研究,通過3T MRI和FreeSurfer v6.0分析39名健康成人的腦區體積變化。發現童年虐待(CTQAbuse)與左側前扣帶回(rACC)體積增大相關,并通過該腦區介導感知歧視(EDS)的敏感性;童年忽視(CTQNeglect)則導致特質認知共情下降。研究首次揭示ACE不同維度對共情神經環路的特異性重塑機制,為創傷后社會認知障礙干預提供新靶點。
在種族隔離遺留問題深重的南非,童年創傷與系統性歧視如同纏繞在社會神經上的雙重枷鎖。既往研究表明,童年不良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會改變個體的共情能力,但對其背后的神經機制卻知之甚少。更復雜的是,在長期社會不平等環境中,感知歧視(Everyday Discrimination Scale, EDS)作為另一種心理壓力源,可能與ACE產生協同效應,共同重塑大腦處理他人情感的能力。這些問題對于理解創傷的代際傳遞、開發針對性干預措施至關重要。
南非開普敦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Melike M. Fourie團隊聯合芝加哥大學Jean Decety教授,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一項開創性研究。該工作首次采用維度分析法,區分童年虐待(威脅型創傷)和忽視(剝奪型創傷)對共情神經環路的差異化影響,并納入感知歧視作為關鍵協變量。通過3T結構磁共振成像(sMRI)和FreeSurfer v6.0腦區分割技術,團隊發現:童年虐待會選擇性增大前扣帶回皮層(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rACC)和海馬體體積,這種結構性改變進一步放大了個體對歧視的敏感性;而童年忽視則特異性地削弱了認知共情相關的神經基礎。
研究采用多模態方法:39名健康南非成年人(19名黑人,20名白人)完成童年創傷問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CTQ)、日常歧視量表和認知情感共情問卷(Questionnaire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Empathy, QCAE);通過3T MRI獲取高分辨率T1加權像,使用Desikan-Killiany圖譜分割出與情感共情(杏仁核、腦島、rACC)和認知共情(額上回、顳上回)相關的感興趣區域(ROI);采用Bootstrap法計算95%置信區間控制假陽性率。
主要發現:
行為學差異:童年虐待與社交痛苦情境下的狀態共情降低顯著相關(r=-0.44),而童年忽視則導致特質認知共情得分下降(r=-0.34)。感知歧視僅與情感共情受損相關,證實ACE不同維度對共情能力的特異性影響。
神經結構改變:
討論與意義
這項研究突破性地揭示:ACE并非單一概念,其不同維度通過獨立神經機制影響共情。童年虐待通過強化顯著性網絡(特別是rACC-海馬體環路)導致"過度警覺",這種神經敏感化可能解釋為何受虐個體更易感知歧視;而童年忽視則直接削弱認知共情的神經基礎。
該發現具有雙重價值:臨床方面,針對童年虐待幸存者的干預需側重調節情感過度反應(如rACC為靶點的神經反饋訓練),而對忽視經歷者應加強心理化訓練。社會層面,研究揭示了結構性歧視與個體創傷經驗的神經生物學糾纏——在南非等后沖突社會,這種糾纏可能形成"創傷-歧視-神經重塑"的惡性循環。
研究也存在局限:橫斷面設計無法確定因果關系;樣本量較小可能掩蓋細微效應。未來研究可結合功能MRI探索這些結構變化如何動態影響共情反應。正如作者強調,理解ACE的神經印記必須結合具體社會背景,這項來自南非的獨特樣本為全球創傷研究提供了寶貴視角。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