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iPSCs來源神經元與直接轉分化神經元中線粒體衰老標記的異同

《Communications Biology》:Tracing mitochondrial marks of neuronal aging in iPSCs-derived neurons and directly converted neurons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11日 來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編輯推薦:

  為解決神經元衰老模型中線粒體功能保留的爭議,瑞士巴塞爾大學Anne Eckert團隊比較了誘導多能干細胞來源神經元(iPSCsNs)與直接轉分化神經元(iNs)的衰老特征。研究發現兩種模型均保留ATP下降、線粒體膜電位(MMP)降低等衰老表型,但iPSCsNs未出現iNs特有的糖酵解轉換,且轉錄組差異顯著。該研究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了更精準的體外模型選擇依據。

  

神經元衰老研究的模型困境與突破
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理解神經元衰老機制成為對抗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鍵。然而,人類神經元難以獲取的特性使得研究舉步維艱。近年來,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和直接轉分化技術(iNs)為科學家提供了新的工具,但一個核心爭議始終懸而未決:經過多能性階段重編程的iPSCsNs是否會丟失源細胞的衰老特征?而繞過重編程過程的iNs是否更能忠實保留衰老標記?這個問題的答案將直接影響疾病模型的選擇與藥物研發的準確性。

瑞士巴塞爾大學精神病學系的Nimmy Varghese和Anne Eckert團隊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發表的研究給出了重要答案。他們首次系統比較了來自相同供體的人類成纖維細胞(HFs)經兩種技術路徑獲得的神經元模型,聚焦線粒體這一"細胞能量工廠"的衰老特征。

關鍵技術路線
研究采用4組年輕(24-36歲)和4組老年(60-78歲)健康供體的HFs,分別構建iPSCsNs和iNs模型。通過Seahorse能量代謝分析儀檢測氧消耗率(OCR)和細胞外酸化率(ECAR),結合ATP生物發光法、線粒體膜電位(TMRM)檢測、活性氧(MitoSOX)定量等技術評估能量代謝;采用TOMM20染色分析線粒體網絡形態,qPCR檢測端粒長度和衰老相關基因表達。

衰老的分子指紋
在"Assessing the mitochondrial impairment in HFs"部分,研究首先確認老年供體HFs存在典型衰老特征:ATP水平下降41%,線粒體膜電位降低32%,最大呼吸能力減弱45%,同時糖酵解活性增強58%。這些數據為后續神經元比較建立了基準線。

直接轉分化模型的保真度
"Investigation of mitochondrial impairments in aged iNs"揭示,iNs完美繼承了供體細胞的衰老特征。老年iNs不僅表現出ATP下降(38%)和MMP降低(29%),還出現獨特的代謝重編程——糖酵解活性提升2.1倍,乳酸脫氫酶A(LDHA)表達顯著上調。線粒體呈現碎片化形態(Form Factor下降45%),且分裂/融合基因(FIS1、MFN2等)表達紊亂,印證了iNs在保留衰老特征方面的優勢。

重編程模型的意外發現
"A decrease in mitochondrial function was seen in aged iPSCsNs"部分帶來驚喜:盡管經過多能性重置,老年iPSCsNs仍保留核心衰老標記,包括ATP減少(33%)、ROS升高(2.4倍)和NAD+/NADH比值下降68%。但不同于iNs的是,其糖酵解通路未激活,PFKFB3基因表達無變化,提示重編程過程可能選擇性" rejuvenation"部分代謝特征。

分子機制的深度解析
"Transcriptomic alteration in the neuronal models of aging"通過PCA分析揭示兩種模型的轉錄組差異:老年iNs中FOXO1下調72%、UCP2上調3.1倍,而iPSCsNs中NRF2上調2.3倍。這種差異可能解釋糖酵解轉換的缺失,因為FOXO1正是調控PGC-1α(線粒體生物發生關鍵因子)的上游開關。

端粒的年輕化現象
"Telomere alteration"發現iPSCs重編程能延長端粒(老年組從0.66 T/S升至2.32 T/S),但神經元分化后端粒酶活性消失。這暗示端粒重置可能獨立于功能衰老特征的保留,為細胞衰老理論提供新視角。

研究啟示與展望
該研究首次證實:iPSCsNs能保留線粒體衰老的核心特征(如ATP下降、氧化應激),但會丟失代謝轉換等特定表型;而iNs則更全面模擬體內衰老狀態。這一發現為模型選擇提供明確指導——研究基礎衰老機制可選iPSCsNs(易獲取、可擴展),而探究代謝紊亂相關疾病宜用iNs。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也揭示了供體個體差異的影響——年輕供體間iNs的呼吸能力差異達3.2倍,而老年組更趨一致,這提示衰老可能掩蓋個體特異性。團隊建立的"衰老特征圖譜"(比較ATP、MMP等12項參數)將成為領域重要參考。

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①表觀遺傳在衰老特征保留中的作用;② 這些模型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蛋白(如β淀粉樣蛋白)的響應差異;③ 利用iPSCsNs大規模篩選抗衰老化合物的可行性。這項研究不僅解決了方法學爭議,更為個性化醫療時代的精準神經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石。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