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橈神經淺支與肱橈肌腱解剖變異:一例兼具胚胎學與臨床意義的病例研究
《folia medica》:Anatomical variation of the superficial branch of the radial nerve and brachioradialis tendon: a case report with embryological and clinical insight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9日 來源:folia medica
編輯推薦:
本研究報道了一例罕見的肱橈肌(BRM)肌腱分裂伴橈神經淺支(SBRN)穿行變異,通過尸體解剖發現該變異可能導致Wartenberg綜合征(又稱手痛性感覺異常)。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SBRN在分裂肌腱間的異常走行路徑及其分叉模式,結合胚胎發育機制分析變異成因,為臨床鑒別手背橈側疼痛提供了重要解剖學依據,對預防手術并發癥和神經卡壓診治具有指導意義。
研究背景與意義
在臨床實踐中,外周神經變異常成為誤診和手術并發癥的"隱形陷阱"。1926年首次報道的Wartenberg綜合征(橈神經感覺支卡壓癥)就是典型代表,這種發病率僅0.003%的疾病常被誤診為De Quervain腱鞘炎。更棘手的是,肱橈肌(BRM)肌腱與橈神經淺支(SBRN)的解剖關系存在個體差異,當神經穿行于分裂的肌腱之間時,可能因肌肉收縮導致慢性卡壓。盡管既往文獻記載過SBRN與BRM的多種變異組合,但神經穿行分裂肌腱的詳細胚胎學機制仍不清楚。這項發表在《Folia Medica》的研究,通過一例獨特的尸體解剖發現,為理解神經肌肉變異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技術方法
研究人員對一具75歲男性捐贈遺體進行常規上肢解剖教學時,采用顯微解剖技術追蹤右側前臂的SBRN走行。通過精確測量BRM肌腱分裂點與神經分叉位置的解剖參數(如BRM總長31.52cm,分裂點距肌止點11.02cm),結合組織層次分離技術,證實SBRN在穿出BRM肌腱后分叉的異常路徑。左側肢體解剖作為對照顯示標準解剖結構。
研究結果
病例發現
在右前臂解剖中觀察到BRM肌腱分裂為內側厚(1.5cm)和外側薄(0.25cm)兩部分,SBRN從二者之間穿出后變為皮支。神經在伸肌支持帶近端2.53cm處分叉,最終發出指背支。這種"肌腱-神經夾層"結構使SBRN在腕部旋轉運動時易受機械壓迫。
胚胎學機制
研究指出該變異源于神經嵴細胞(形成外周神經)與體節中胚層(形成肌肉)發育的時空錯配。神經營養因子(如BDNF、NGF)和軸突導向分子(ephrins、N-cadherin)的異常表達,可能導致SBRN在延伸過程中被發育中的BRM肌腱"捕獲"。
臨床關聯性
對比文獻記載的7種SBRN-BRM變異模式(見表1),本案例的特殊性在于神經分叉點位于肌腱聯合部近端。這種解剖關系可解釋某些運動員出現的特發性手背感覺異常,也為腕部手術中避免醫源性神經損傷提供了預警標志。
結論與展望
該研究首次系統描述了SBRN穿行分裂BRM肌腱的三維解剖關系,提出"動態卡壓"的新機制:當腕關節旋前/旋后時,肌腱分裂緣可能像"剪刀"一樣擠壓穿行神經。這一發現不僅完善了上肢神經變異的分類體系(補充了Georgiev 2024年提出的分類標準),更重要的是為臨床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剖定位指標——當BRM肌腱分裂點距橈骨莖突<11cm時,需警惕Wartenberg綜合征風險。未來研究可結合電生理檢測,建立解剖變異與神經功能障礙的量化關系模型。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