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erimental Neurology》:Triiodothyronine ameliorates S-ketamine-induced hypomyelination via the PPARα pathway in neonatal rat
編輯推薦:
兒童長時間或重復接觸全麻藥物可能致白質改變及認知行為異常,臨床發現嬰兒術后甲狀腺激素水平下降。研究人員以新生大鼠為對象,研究 S - 氯胺酮麻醉后甲狀腺激素變化及對髓鞘發育影響。結果顯示 T3 可經 PPARα 通路改善髓鞘形成不良,為預防麻醉不良影響提供思路。
在兒童醫療領域,麻醉是手術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長時間或重復接觸全身麻醉藥物,可能會給孩子們帶來意想不到的 “麻煩”。大量證據表明,兒童長時間(≥3 小時)或反復接受全身麻醉,可能會影響精細運動和社交能力,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麻醉對大腦白質造成了損傷。白質就像大腦中的 “通信電纜”,其完整性依賴于有髓鞘包裹的軸突,而髓鞘的形成則由少突膠質細胞完成,這些少突膠質細胞是由少突膠質前體細胞(OPCs)增殖、分化和成熟而來的。
與此同時,甲狀腺激素在大腦發育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參與調控干細胞和祖細胞的周期、成熟,以及神經元的樹突分支、突觸形成和髓鞘形成等關鍵過程。臨床研究還觀察到,嬰兒在手術后,尤其是心臟手術后,甲狀腺激素水平會下降。但令人疑惑的是,麻醉后的甲狀腺功能減退是否會影響早期神經發育,比如髓鞘形成缺陷和行為變化,目前并不清楚。另外,給麻醉后的兒童補充甲狀腺激素(如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能否讓髓鞘形成恢復正常,也缺乏相關證據。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針對新生大鼠的研究。他們希望弄清楚重復使用 S - 氯胺酮麻醉后,新生大鼠髓鞘形成不良的潛在機制。研究結果意義重大,發現 S - 氯胺酮麻醉會導致新生大鼠甲狀腺激素水平下降,進而引發髓鞘形成不良;而補充 T3 則可以通過激活 PPARα 通路,促進 OPCs 分化為成熟的少突膠質細胞,改善髓鞘形成不良的情況,還能提升大鼠的運動協調能力。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Experimental Neurology》雜志上,為預防早期麻醉暴露帶來的不良影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主要采用了以下關鍵技術方法:首先,為了探究麻醉對甲狀腺激素的影響,他們在新生大鼠麻醉 12 小時后采集血樣,利用 ELISA 試劑盒檢測甲狀腺激素水平;其次,為研究相關機制,通過實驗觀察 S - 氯胺酮對 OPCs 分化的影響,以及 T3 和 PPARα 抑制劑、激活劑干預后的變化情況;另外,還進行了動物行為學實驗,評估大鼠的運動協調能力。
S - 氯胺酮誘導新生大鼠甲狀腺激素下降和運動協調障礙
研究人員在新生大鼠麻醉 12 小時后采集血樣,使用 ELISA 試劑盒測量甲狀腺激素水平。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麻醉 12 小時后,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和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水平大幅下降,而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在 S - 氯胺酮暴露后沒有明顯變化 。這表明 S - 氯胺酮麻醉會顯著降低新生大鼠的甲狀腺激素水平,且這種變化可能與后續的生理影響相關。
討論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證實了新生大鼠反復暴露于 S - 氯胺酮會導致循環甲狀腺激素水平降低,進而引發髓鞘形成不良。S - 氯胺酮介導的甲狀腺激素下降會阻礙 OPCs 分化為成熟的少突膠質細胞。而補充 T3 則可以挽救 OPCs 的成熟停滯,通過 PPARα 信號通路改善髓鞘形成不良。研究揭示了 S - 氯胺酮麻醉后血清 T3、T4 和 FT3 水平顯著降低,這一發現不僅明確了 S - 氯胺酮與甲狀腺激素水平、髓鞘形成之間的關系,還為后續干預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明確了 S - 氯胺酮麻醉對新生大鼠甲狀腺激素和髓鞘形成的影響,發現 T3 可通過 PPARα 通路改善相關不良影響。這一成果為理解兒童麻醉后神經發育異常提供了重要線索,為開發預防和治療早期麻醉暴露不良后果的方法奠定了基礎,有望在未來轉化為臨床應用,減少麻醉對兒童神經發育的潛在危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