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玻璃體蛋白質組學揭示非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分子機制
《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Vitreous proteomic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9日 來源: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 3.0
編輯推薦:
針對非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NAION)發病機制不明的難題,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團隊通過LC-MS/MS技術首次系統分析了NAION患者玻璃體蛋白質組特征,發現155種差異表達蛋白(98種上調、57種下調),揭示了止血、代謝通路激活及細胞外基質(ECM)重塑異常在NAION中的關鍵作用,為開發新型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提供了重要依據。
非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NAION)是中老年人群突發性視力喪失的主要非青光眼性病因,但其發病機制長期困擾學界,現有治療手段均未顯示明確療效。這種被稱為“視神經中風”的疾病,被認為與后睫狀動脈灌注不足導致的視神經頭急性缺血有關,然而血管事件背后的分子級聯反應始終成謎。更棘手的是,臨床發現部分患者即使解除血管風險因素后仍持續惡化,暗示可能存在被忽視的分子病理機制。近年來,玻璃體作為包裹視神經的關鍵微環境,其成分變化與多種眼病進展相關,但NAION的玻璃體蛋白質組圖譜仍屬空白。
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團隊在《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發表的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研究人員采用病例對照設計,對10例NAION患者和10例特發性黃斑前膜(iERM)對照者的玻璃體樣本進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分析,通過多反應監測(MRM)驗證靶蛋白,結合生物信息學挖掘差異表達蛋白(DEPs)的病理意義。
研究設計
納入發病1個月內的NAION患者,以iERM患者為對照,所有樣本經統一標準采集處理。
DEPs特征
共鑒定815種蛋白質,其中155種可定量。NAION組98種蛋白顯著上調(如纖維蛋白原鏈、載脂蛋白E),57種下調(如膠原蛋白XVIII、玻連蛋白)。經FDR校正后,49種蛋白差異顯著(33上/16下)。
通路分析
上調蛋白富集于止血(如凝血因子XIII、纖溶酶原)和糖代謝通路(如醛縮酶B);下調蛋白涉及ECM重構(如層粘連蛋白亞基)和細胞粘附。蛋白互作網絡顯示,纖維蛋白原α/β/γ鏈構成核心樞紐。
討論與結論
該研究首次繪制NAION玻璃體蛋白質組圖譜,揭示三大病理特征:1)止血系統過度激活可能加劇視神經微血栓形成;2)代謝重編程反映缺血應激反應;3)ECM成分減少提示玻璃體液化加速,可能通過機械應力損傷視神經。這些發現突破了傳統血管病因學的認知框架,提出NAION是血管、代謝與生物力學失衡共同作用的綜合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纖維蛋白原作為核心差異蛋白,其升高可能通過增加血液粘度和促炎作用雙重機制推動疾病進展,而ECM降解產物減少或成為評估玻璃體液化程度的潛在標志物。該研究為開發針對止血-代謝-ECM軸的多靶點干預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例如抗凝聯合基質穩定劑的治療方案值得探索。未來研究需擴大樣本驗證關鍵蛋白的臨床價值,并建立動物模型闡明分子事件的時空動態。這項開創性工作不僅深化了對NAION本質的理解,更為實現精準診療奠定了分子基礎。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