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Within-species variation eclipses between-species differences in
Pan consolation
編輯推薦:
為探究 Pan 屬動物安慰行為的種內和種間差異,研究人員對 40 只倭黑猩猩和 50 只黑猩猩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二者安慰傾向相似,但種內存在差異。該研究有助于理解人類共情的起源,為相關領域提供重要參考。
在動物的情感世界里,共情(empathy)行為一直是科學家們熱衷探索的神秘領域。人類常常認為自己擁有獨特而高級的共情能力,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動物們也有著屬于它們自己的共情表現。在眾多動物中,倭黑猩猩(Pan paniscus)和黑猩猩(P. troglodytes)作為人類的近親,它們的共情行為更是備受關注。
以往的研究雖然發現了這兩種動物存在安慰(consolation)行為,即對處于困境中的同伴主動給予安撫,但對于它們在安慰行為上的種內和種間差異卻知之甚少。一方面,人們普遍認為倭黑猩猩比黑猩猩更溫和、更具情感敏感性,這些差異是否會體現在安慰行為上呢?另一方面,社會和個體因素對它們的共情行為影響如何,也有待進一步研究。為了揭開這些謎團,來自國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系統的研究。
研究人員分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 Lola ya Bonobo Sanctuary 和贊比亞的 Chimfunshi Wildlife Orphanage Trust,對 40 只倭黑猩猩和 50 只黑猩猩進行觀察研究。研究結果令人驚訝:倭黑猩猩和黑猩猩在安慰傾向方面并沒有顯著差異,但在種內卻呈現出不同的趨勢。
在社會影響方面,倭黑猩猩中,親屬之間的安慰行為更為常見;而黑猩猩則更傾向于安慰關系親近的同伴,它們的安慰行為與社會關系的緊密程度有關。在受害者特征方面,倭黑猩猩更傾向于安慰年幼的個體,年齡越小的倭黑猩猩越容易得到安慰;但在黑猩猩群體中,受害者年齡對安慰行為沒有明顯影響。在旁觀者特征方面,年輕的倭黑猩猩比年老的更傾向于安慰他人;黑猩猩則存在年齡和性別交互作用,年輕個體安慰行為較多,且年輕雄性比雌性更積極,不過雄性隨著年齡增長,安慰傾向下降得比雌性更快。
為了開展這項研究,研究人員采用了多種關鍵技術方法。首先是觀察法,通過長時間觀察記錄動物的行為。在數據收集上,運用焦點動物取樣法,對沖突后或自發痛苦事件中的受害者進行跟蹤觀察,同時記錄旁觀者的行為。還采用焦點掃描取樣法來衡量動物間的社會關系和個體合群程度。此外,利用 R 包‘EloRating’為動物確定等級地位。
研究人員通過事件水平分析,比較倭黑猩猩和黑猩猩在安慰行為整體發生率和每次事件中安慰者數量上的差異,發現二者并無顯著不同。在二元水平分析中,分別研究各物種內個體和社會因素對安慰傾向的影響,從而得出上述不同因素對兩種動物安慰行為的影響結果。
綜合研究結果和討論部分,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它表明在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中,種內社區行為傾向的差異比種間差異更為顯著。這一結論挑戰了以往人們對這兩種動物的認知,說明它們的共情相關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關系、年齡、性別等。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靈長類動物的社會行為和情感世界,也為研究人類共情的進化起源提供了寶貴線索。同時,研究結果也提示,未來研究應更多地關注群體層面的差異,進一步探索影響共情表達的因素,為相關領域的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上,為生命科學和健康醫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