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卒中(Stroke)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為降低其發病風險,研究人員探究了卒中的可改變和不可改變風險因素及新療法。結果發現控制風險因素和采用新療法可預防卒中,對降低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意義重大。
在全球范圍內,卒中如同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它不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造成長期殘疾的 “幕后黑手”。盡管急性血管再通療法在不斷進步,但卒中的首次發病事件仍超 75%,這意味著預防措施在減輕卒中負擔方面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為了找到更有效的卒中預防方法,來自未知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NeurologicalSci》,這一成果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意義非凡,有望為降低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運用了流行病學研究方法,通過對大量人群的調查和數據統計,分析不同因素與卒中發病的關聯;還采用了臨床試驗的方法,評估各種藥物和治療手段對卒中預防的效果。研究數據來自多個隊列,涵蓋不同性別、年齡、種族等各類人群,以確保研究結果的普適性。
在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方面,研究發現年齡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卒中風險顯著上升,男性每年增加 9%,女性每年增加 10%。性別差異也較為明顯,雖然女性的卒中終生累積患病率更高,但男性的年齡調整發病率更高。遺傳因素同樣不可忽視,有卒中家族史的人,發病風險會增加約 30%。而且,非洲裔美國人、西班牙裔和南亞人等特定種族的卒中發病率明顯偏高。通過這些研究結果可知,識別這些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有助于醫護人員篩選出卒中高風險人群,進而進行針對性管理。
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對卒中預防意義重大。其中,高血壓堪稱最重要的可改變因素,血壓升高會逐步增加卒中風險,收縮壓降低 5mmHg 就能降低 10% 的卒中風險,將血壓控制在 < 130/80mmHg 較為理想,甚至將收縮壓控制在 120mmHg 時,復發性卒中風險可降低 22%。對于有心臟。ㄈ缧姆款潉、冠狀動脈疾。┑幕颊,預防心血管事件十分關鍵。以心房顫動為例,它會使左心房血流紊亂,增加血栓形成風險,CHA?DS?-VASc 評分可幫助識別高風險患者,非維生素 K 依賴口服抗凝劑(NOACs)能有效降低心源性卒中風險 。此外,高膽固醇與卒中風險增加有關,他汀類藥物可降低約 21% 的卒中風險;糖尿病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和損傷血管,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控制在 < 7% 至關重要,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此作用顯著。生活方式的調整對預防卒中不可或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煙限酒和保持健康體重等,都有助于預防首次和復發性卒中。例如,規律運動能降低 25% - 30% 的卒中風險,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周 3 - 4 次,每次至少 40 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有氧運動。
在新的治療方法和未來展望方面,研究有了諸多新發現。對于血脂異常,尤其是混合性高脂血癥,RNA 療法(如 Pelacarsen 或 Zodasiran)有望降低脂蛋白(a)和甘油三酯水平。Colchicine 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具有潛在益處,它能抑制炎癥、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卒中的一級和二級預防中可能發揮作用。胰高血糖素樣肽 - 1 受體激動劑(GLP - 1Ras)和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GIP)聯合療法(如 tirzepatide),對 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可降低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風險。Factor XI 抑制劑在預防復發性卒中方面可能有額外益處,雖然部分 II 期試驗未發現其對缺血性卒中風險有顯著降低作用,但正在進行的 III 期試驗或許能帶來新突破。研究還指出,卒中預防需要多管齊下,除了關注個體因素,公共衛生措施也必不可少,如解決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
綜合研究結論,卒中預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生活方式改變、醫療管理和公共衛生等多個層面入手?刂聘哐獕、糖尿病、心房顫動和吸煙等可改變風險因素,能顯著降低卒中發病率;同時,關注不可改變風險因素,可實現對高風險人群的精準管理。新興的治療方法,如 Colchicine、tirzepatide、針對混合性高脂血癥的 RNA 療法以及 Factor XIa 抑制劑等,為改善心血管健康帶來了新希望。這一研究成果為全球范圍內的卒中預防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有助于推動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降低卒中導致的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對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