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分化型甲狀腺癌右側喉返神經后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因素:一項越南單中心前瞻性研究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Science》:Risk factors of central compartment lymph node metastasis posterior to the righ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A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in Vietnam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9日 來源:Endocrine and Metabolic Science CS2.8
編輯推薦:
為解決分化型甲狀腺癌(DTC)術后中央區淋巴結轉移易被忽視的問題,越南國家內分泌醫院團隊開展了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22.6%患者存在喉返神經后(Post-RLN)淋巴結轉移,并確定腫瘤>1cm、慢性甲狀腺炎、Pre-RLN及側頸淋巴結轉移為獨立風險因素。該研究為精準淋巴結清掃提供了循證依據,對降低復發率具有重要意義。
甲狀腺癌作為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90%以上為分化型甲狀腺癌(DTC)。盡管預后較好,但中央區淋巴結轉移仍是術后復發的主要風險因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右側喉返神經(RLN)后方存在特殊的解剖間隙,該區域淋巴結在手術中常被遺漏。美國內分泌外科協會統計顯示,Post-RLN區域正是DTC術后淋巴結復發最高發的部位,占比高達59%。然而,徹底清掃該區域淋巴結需要充分暴露并牽拉RLN,可能造成神經損傷和聲音嘶啞等并發癥。這給外科醫生帶來了兩難抉擇:是冒險徹底清掃以降低復發風險,還是保守操作以保護神經功能?
為解答這一臨床難題,越南國家內分泌醫院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前瞻性研究,成果發表在《Endocrine and Metabolic Science》。研究團隊對2024年收治的230例DTC患者進行系統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全甲狀腺切除及右側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研究采用精細的解剖學分類,將中央區淋巴結分為Pre-RLN(神經前)和Post-RLN(神經后)兩組,通過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探尋風險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Post-RLN淋巴結轉移率高達22.6%,其中4.8%病例呈現"跳躍式轉移"(即Pre-RLN陰性而Post-RLN陽性)。多因素分析鎖定四大獨立風險因素:腫瘤直徑>1cm(OR=0.292)、合并慢性甲狀腺炎(OR=0.251)、Pre-RLN淋巴結轉移(OR=4.014)及同側側頸淋巴結轉移(OR=3.618)。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甲狀腺炎患者的Post-RLN轉移風險是非甲狀腺炎患者的2.24倍,這一新發現為既往爭議提供了新證據。
在技術方法方面,研究采用標準化的全甲狀腺切除+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式,由經驗豐富的外科團隊操作。術中嚴格界定解剖邊界:上至舌骨、兩側至頸動脈鞘、下至主動脈弓。Post-RLN組清掃范圍包括食管右側緣至頸內動脈之間的區域。術后通過組織病理學確認轉移狀態,并采用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
研究結果部分揭示多個重要發現:
討論部分深入剖析了多項創新發現。與既往研究不同,該研究首次報道了"跳躍式轉移"現象,強調即使Pre-RLN陰性仍需警惕Post-RLN轉移。關于慢性甲狀腺炎的作用機制,Phan Hoang Hiep團隊提出假說:炎癥微環境可能促進淋巴管增生,增加淋巴結轉移概率。手術安全性數據表明,在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操作下,Post-RLN清掃不會顯著增加短期并發癥風險。
該研究的臨床意義在于為個體化手術決策提供了循證依據。對于具有上述高風險特征的患者,建議行徹底的Post-RLN淋巴結清掃;反之則可考慮保留該區域以降低神經損傷風險。研究同時指出局限性:單中心設計可能影響結果外推性,且需要更長期隨訪評估遲發性神經損傷。未來研究應關注分子標志物與轉移定位的關系,以及神經保護技術的優化。
這項來自越南的前瞻性研究,通過嚴謹的設計和精細的解剖學分析,為DTC的精準淋巴結清掃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對改善患者預后和生存質量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