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 Behavior, & Immunity - Health》:No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morphology of the vagus nerve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編輯推薦:
為探究炎癥細胞因子、迷走神經(VN)形態和功能在抑郁癥(MDD)患者中的關系,研究人員對 50 例 MDD 患者和 50 例健康對照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MDD 患者 IL-1β 和 TNF-α 水平更高,但三者間無明顯關聯,該研究為 MDD 病理機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在現代社會,抑郁癥(MDD)如同一片陰霾,籠罩著眾多人的身心健康。它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情緒和生活質量,還與多種軀體健康問題緊密相連,像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增加,讓患者的生命健康面臨更大威脅。盡管科研人員多年來不斷探索 MDD 的發病機制,但至今仍沒有一種理論能夠完整解釋其復雜的發病過程。
其中,炎癥反應在 MDD 中的作用備受關注。已有研究發現,MDD 患者體內存在低度炎癥,血液中多種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升高?闪钊死Щ蟮氖,這些在身體外周的炎癥細胞因子是如何突破重重防線,進入被血腦屏障嚴密保護的大腦的呢?有一種觀點認為,迷走神經(VN)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迷走神經就像一條信息高速公路,在大腦、腸道以及心臟等器官之間傳遞著各種信號。然而,目前關于炎癥細胞因子、迷走神經形態和功能在 MDD 患者中的關系,還存在諸多未知。為了填補這些知識空白,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極具意義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Brain, Behavior, 》上。
研究人員采用了多種關鍵技術方法來開展這項研究。他們招募了 50 例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 MDD 患者和 50 例年齡、性別匹配的健康對照者(樣本隊列來源)。通過高分辨率超聲技術,精確測量迷走神經的橫截面積(CSA)和平均回聲(GSM),以此來評估迷走神經的形態;運用免疫分析技術,測定血清中炎癥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 1β(IL-1β)和高敏 C 反應蛋白(hsCRP)的水平;借助心率變異性(HRV)測量技術,在不同狀態下檢測 HRV 參數,來反映迷走神經的功能。
研究結果主要如下:
- 基本數據對比:MDD 患者組的體重指數(BMI)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這表明 MDD 患者的體重情況可能與健康人存在差異,而 BMI 與多種健康問題相關,這一發現或許暗示著 MDD 與代謝健康之間存在潛在聯系。
- 炎癥細胞因子水平:MDD 患者血清中 IL-1β 和 TNF-α 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這進一步證實了 MDD 患者體內存在炎癥反應增強的情況。然而,MDD 患者的 hsCRP 水平與健康對照組相似,且首次抑郁發作患者的 hsCRP 水平低于復發性抑郁障礙患者,這說明不同類型的 MDD 患者在炎癥反應方面可能存在差異。
- 相關性分析:控制 BMI 后,MDD 患者炎癥細胞因子與 BDI 總分無明顯相關性,這意味著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可能并不能直接反映 MDD 的嚴重程度。同時,炎癥細胞因子與迷走神經的超聲形態特征無明顯關聯,這挑戰了之前認為 MDD 患者迷走神經結構改變可能由低度炎癥引起的假設。在 HRV 方面,無論是健康對照組還是 MDD 患者組,炎癥參數與靜息狀態下的 HRV 參數均無明顯相關性,而且在 MDD 患者中,迷走神經形態與 HRV 參數之間也沒有明顯關聯,僅在健康受試者中發現右側迷走神經回聲與部分 HRV 參數存在相關性。
在研究結論和討論部分,研究人員指出,雖然證實了 MDD 患者存在炎癥細胞因子升高和 HRV 降低的現象,但并未發現炎癥標志物、HRV 和迷走神經形態改變之間存在明顯關系。這一結果提示,目前對于 MDD 患者體內炎癥反應、迷走神經功能和結構之間的關系理解還不夠深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患者均接受抗抑郁藥物治療,可能影響研究結果;MDD 臨床診斷的異質性,使得不同患者之間的差異可能掩蓋了潛在的關系;研究的效應量較小,可能無法準確檢測到參數之間的關系;研究為觀察性和橫斷面研究,無法確定因果關系。盡管如此,該研究仍為后續深入探索 MDD 的病理機制指明了方向,未來研究可以考慮針對未接受抗抑郁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進一步明確 MDD 的潛在病理亞型,擴大樣本量以及開展縱向研究,從而更深入地揭示 MDD 的奧秘,為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提供理論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