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incidentally found early repolarization pattern
編輯推薦:
早期復極模式(ERP)在心電圖(ECG)上的意義一直存在爭議,其與兒童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關系尚不明確。研究人員對 6 - 18 歲兒童進行研究,對比 ERP 兒童與對照組。結果發現 ERP 兒童心率較低等,且與副交感神經張力增加有關。該研究為兒科臨床評估提供依據。
在醫學領域,心電圖(ECG)上的早期復極(ER)現象長期以來充滿爭議。過去,它常被視為良性的心電圖改變,然而近年來,一些病例表明其可能與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相關。這一現象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更為常見,但它究竟是心血管疾病、心律失;蜮里L險增加的標志,還是僅僅是一種無臨床意義的良性心電圖變化,一直困擾著醫學界。為了解開這些謎團,來自土耳其 Recep Tayyip Erdogan 大學研究與培訓醫院兒科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針對兒童早期復極模式(ERP)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雜志上。
研究人員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方法,選取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期間,在 Marmara 大學兒科或兒科心臟病門診就診的 6 - 18 歲健康兒童。研究組為心電圖顯示 ERP 的兒童,對照組為無 ERP 的同年齡段健康兒童。研究人員對所有參與者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12 導聯心電圖、經胸超聲心動圖和 24 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通過分析心電圖參數(如 P 波、QTc、JT、Tp - e 及其離散度)、心率變異性(HRV)的時域(SDNN、SDANN、SDNN - i、r - MSSD、pNN50)和頻域(HF、LF、LF/HF)參數,來探究 ERP 與心律失常及猝死風險的關系。
在研究結果方面:
- 一般情況與臨床癥狀:研究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年齡、體重、身高、BMI、BSA、心率、血壓等方面無顯著差異。研究組因常規檢查入院的比例低于對照組,兩組兒童的運動能力均正常,且在心悸、胸痛、暈厥等癥狀方面無顯著差異。但研究組心臟病家族史比例低于對照組。
- 心電圖參數:研究組心率顯著低于對照組,QRS 軸右偏,JT 間期離散度更長。在不同年齡段分析中,6 - 12 歲的 ERP 兒童與對照組相比,P 軸左偏、JT 離散度更高、Tp - e 離散度更低;13 - 18 歲的 ERP 兒童心率更低,QRS 軸右偏。男孩和女孩之間、不同導聯 J 波的兒童之間,心電圖參數大多無顯著差異。
- 超聲心動圖參數:研究組的室間隔舒張期厚度(IVSd)顯著大于對照組,其他超聲心動圖指標無顯著差異。
- 24 小時動態心電圖及 HRV 參數:研究組的 LF/HF 比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在日間(清醒)分析中,研究組清醒 HF 更低、清醒 LF/HF 比值更高;在 13 - 18 歲兒童中,研究組最低心率更低,日間 LF/HF 比值更高。男孩的最低心率和平均心率低于女孩,且 SDNN - i、LF、VLF 更高。下壁 J 波兒童與下側壁 J 波兒童相比,下側壁 J 波兒童平均心率更高,下壁 J 波兒童睡眠時 SDNN 和 VLF 更高。在心律失常方面,兩組均未出現室上性心動過速、竇性停搏、室性心動過速或房室傳導阻滯,研究組和對照組的心律失常發生率無顯著差異。
- 多變量分析: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顯示,靜息心率與 ERP 呈負相關,JT 離散度和 IVSd 與 ERP 呈正相關,LF/HF 比值、SDNN、性別和年齡與 ERP 無顯著關聯。
研究結論和討論部分指出,該研究表明在健康兒童中偶然發現的 ERP 與心律失常事件無關,但與副交感神經張力增加有關。下側壁 ERP 可能提示相對較高的自主神經失衡風險。然而,該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樣本量較小、研究設計為橫斷面研究無法推斷因果關系、青春期狀態評估不準確、未進行高級成像或電生理測試等。盡管如此,該研究為兒童 ERP 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未來還需要更大規模、前瞻性的研究來進一步明確兒童 ERP 的臨床意義和預后價值,為兒科臨床評估和干預提供更堅實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