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ing brain maturation in vivo: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hite matter integrity, and synaptic density in developing mice
中文標題:《追蹤小鼠體內大腦成熟軌跡:功能連接、白質完整性與突觸密度的動態變化及其意義》
《eBioMedicine》:Tracking brain maturation
in vivo: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hite matter integrity, and synaptic density in developing mice
編輯推薦:
為探究正常大腦發育的動態變化,理解神經發育障礙(NDDs)并評估新療法效果,研究人員對小鼠開展多模態成像研究。結果顯示,從幼年到成年,小鼠大腦功能連接性、突觸密度等指標呈現特定變化。該研究為 NDDs 研究奠定基礎。
大腦,這個人體最為神秘且復雜的器官,其發育過程就像一場精妙絕倫的交響樂演奏。從胚胎時期開始,神經細胞不斷分裂、遷移、分化,構建起復雜的神經網絡。在正常發育過程中,大腦經歷著神經發生、突觸形成、髓鞘化以及突觸修剪等一系列關鍵階段,這些過程精準協調,塑造著大腦的結構與功能。然而,一旦發育過程出現偏差,就可能引發各種神經發育障礙(NDDs),如自閉癥、多動癥等。據統計,全球約 15 - 20% 的兒童受到 NDDs 的影響,這些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認知、行為和社會功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研究大腦發育的動態變化,對于理解 NDDs 的發病機制以及評估新療法的效果至關重要。但由于人類大腦發育周期漫長,個體之間的表型差異大,使得相關研究困難重重。而嚙齒動物,如小鼠,它們的神經發育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完成,從妊娠期第 10 天左右開始,到出生后約 90 天(P90)就發育成熟,且與人類大腦發育階段具有可比性,因此成為研究 NDDs 和新療法效果的理想模型。此前,雖然有多種先進的成像技術可用于研究大腦發育,但一直缺乏從出生后早期開始的全面縱向研究。
為了填補這一空白,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極具意義的研究。研究人員以 129Sv 小鼠為研究對象,在其幼年(P14 - 21)、青少年(P32 - 42)和成年(P87 - 106)三個關鍵發育階段,利用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s - fMRI)、擴散張量成像(DTI)和 [18F] SynVesT - 1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技術,對小鼠大腦的功能連接(FC)、白質完整性和突觸密度進行了縱向研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eBioMedicine》上,為大腦發育研究領域帶來了新的突破。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員選用成年 129Sv 小鼠進行繁殖,實驗共涉及 31 只小鼠,最終 22 只小鼠的完整縱向數據納入分析。在成像過程中,研究人員精心優化麻醉方案,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利用 7T Pharmascan MR 系統和 ParaVision 6.0.1 軟件獲取 MRI 數據,通過特定的掃描序列分別進行 rs - fMRI 和 DTI 掃描。[18F] SynVesT - 1 PET 成像則使用 Siemens Inveon PET/CT 掃描儀,對合成的 [18F] SynVesT - 1 進行動態掃描。數據處理方面,運用 SPM12 軟件、MRtrix3 和 PMOD 3.6 軟件等,分別對不同成像數據進行預處理、分析和建模。統計分析使用 MATLAB 2021a 和 GraphPad Prism(v9.3)軟件,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研究結果方面:
- rs - fMRI:通過組獨立成分分析(ICA)和基于感興趣區域(ROI)的 FC 分析發現,幼年小鼠大腦已存在默認模式樣網絡(DMLN),且功能連接性較高。從幼年到青少年階段,整體功能連接性顯著下降;從青少年到成年階段,功能連接性雖無顯著變化,但有輕微上升趨勢。此外,性別對功能連接性無顯著影響。
- DTI:分析白質骨架和灰質 ROI 的 DTI 數據可知,從幼年到成年,白質的各向異性分數(FA)顯著增加,平均擴散率(MD)、軸向擴散率(AD)和徑向擴散率(RD)顯著下降,這表明白質微結構組織不斷改善,髓鞘化程度增加;屹|區域的 DTI 指標也隨年齡發生顯著變化,且在部分腦區存在性別差異,如幼年時雌性小鼠的 FA 更高,MD 和 RD 更低;青少年時雌性小鼠的 AD 更低。
- [18F] SynVesT - 1 PET 成像:研究表明,從幼年到青少年階段,各腦區的 [18F] SynVesT - 1 分布容積(VT (IDIF))顯著降低,到成年階段趨于穩定。同時,發現年齡和性別存在交互作用,青少年時期雌性小鼠的 VT (IDIF)顯著高于雄性小鼠。
- 成像模態之間的相關性:從幼年到青少年階段,多數成像指標呈下降趨勢(FA 除外),其中 MD、AD 和 RD 在大多數區域顯著相關;從青少年到成年階段,成像指標變化在不同腦區存在差異,FA 和 FC 值僅在少數 ROI 與 MD、AD 和 / 或 RD 顯著負相關,而區域 [18F]SynVesT - 1 VT (IDIF)與 rs - fMRI 或 DTI 指標無顯著相關性。
在結論和討論部分,該研究通過多模態成像技術,全面揭示了小鼠從幼年到成年大腦功能、分子和微觀結構的神經發育變化。這些變化與人類大腦發育模式相似,表明小鼠模型在研究大腦發育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研究還發現,不同成像模態之間的相關性有限,強調了多模態研究的重要性。不過,該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發育階段采樣不夠頻繁、結果向人類轉化存在復雜性、網絡劃分受組件數量影響、存在品系差異以及跨發育階段腦區比較困難等。盡管如此,該研究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有助于深入探索大腦發育的奧秘,為 NDDs 的研究和治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有望推動神經發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為改善 NDDs 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