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Make it worth it: Effort-reward modulations on reinforcement-learning and prediction-error signaling across adolescence
編輯推薦:
為探究獎勵和努力成本對青少年學習的影響機制,研究人員以 146 名 13 - 25 歲青少年為樣本,開展強化學習范式研究。結果發現獎勵可提升學習,且在高努力任務、年輕青少年及低主觀努力價值(SV)青少年中效果更顯著。該研究為教育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青春的成長畫卷里,學習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青少年常常在學習中面臨抉擇:要不要花費精力去攻克難題?獎勵又能否激發他們投入更多努力?過往研究表明,成年人做此類決策時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認知控制被視為有 “代價” 的,可能會阻礙努力投入,但獎勵能提升認知控制的價值。青少年正處于認知控制逐步成熟且對獎勵極為敏感的時期,他們在學習中如何權衡獎勵與努力,背后的神經機制又是怎樣的呢?這一系列問題如同迷霧,吸引著科研人員去探索。
為了撥開這層迷霧,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踏上了探索之旅。他們開展了一項頗具意義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上。
研究人員運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以 146 名 13 - 25 歲的青少年為樣本,采用強化學習范式,巧妙地通過改變任務要求和潛在獎勵來操控努力和獎勵水平。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綜合分析了逐次學習信號(獎勵預測誤差,PE)和行為學習表現。
研究結果
- 主觀評級:通過對自我報告的努力和動機評級分析發現,高努力任務被認為更費力,高獎勵任務則更具激勵性。而且,年輕青少年覺得低獎勵任務更費力、更缺乏激勵性。
- 學習行為:廣義線性混合模型分析顯示,獎勵能提高學習準確率,在高努力任務中,獎勵對年輕青少年學習表現的提升作用更為明顯,隨著年齡增長,這種獎勵效果逐漸減弱。對于低主觀努力價值(SV)的青少年,高獎勵在高低努力任務中都能提高學習準確率;而高 SV 的青少年,高獎勵僅在低努力任務中提升學習準確率。
- 預測誤差編碼:在關鍵腦區的研究中,發現獎勵對背側前扣帶回皮層(dACC)、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FC)的 PE 編碼有顯著影響,且在高努力任務中這種影響更突出。在 dACC 中,獎勵對 PE 編碼的影響存在年齡差異,年輕青少年在高努力任務中,高獎勵使 PE 編碼更強;還存在 SV 組差異,低 SV 的青少年在高低努力條件下,高獎勵都能增強 PE 編碼,高 SV 的青少年僅在高努力條件下有此效果。
- 全腦結果:全腦分析表明,在高努力任務中,高獎勵引發的 PE 激活更為廣泛,且對年輕青少年和低 SV 的青少年影響更強。
研究結論與討論
綜合來看,該研究揭示了獎勵對青少年學習的影響因努力需求、年齡和主觀努力價值而異。行為學和神經影像學結果表明,青少年能根據努力需求和獎勵價值調整學習策略,dACC 在獎勵與努力的整合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一發現對教育實踐意義重大,提示教育者可以根據任務的認知需求調整獎勵結構,以提高青少年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果。例如,對于那些看似費力的學習任務,給予更高的獎勵,可能會激發青少年投入更多努力。同時,研究也指出了個體在主觀努力價值上的差異,這意味著在教育過程中,個性化的激勵策略可能更為有效。
不過,該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對主觀努力價值的測量是在任務完成后進行的,無法實時反映學習過程中的動態變化;研究采用的是橫斷面設計,難以觀察年齡增長對獎勵、努力、PE 信號和學習關系的影響;計算模型未納入工作記憶成分,可能影響對數據的解釋;實驗任務的生態效度也有待提高,與真實學習環境存在差距。
盡管存在不足,但這項研究依然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青少年學習神經機制的窗戶。它讓我們看到了獎勵和努力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系,為后續研究指明了方向。未來的研究可以從這些不足出發,采用更完善的研究設計和方法,深入探索青少年學習的奧秘,為教育領域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指導,幫助青少年在學習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研究人員在開展此項研究時,運用了多種關鍵技術方法。首先,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采集大腦數據,獲取大腦在不同任務條件下的活動情況。其次,采用強化學習范式設計實驗任務,操縱努力和獎勵水平,觀察青少年的學習行為。此外,使用努力折扣程序評估青少年的主觀努力價值,并通過行為學實驗和計算建模分析學習表現和相關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