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神經系統疾病新靶點:頭皮針與腦刺激的突破之旅
《Chinese Medicine》:Potential scalp acupuncture and brain stimulation targets for commo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evidence from neuroimaging studie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8日
來源:Chinese Medicine 5.3
編輯推薦:
為解決頭皮針刺激靶點發展緩慢問題,研究人員開展 “潛在頭皮針和腦刺激靶點用于常見神經系統疾病” 研究。利用 Neurosynth Compose 平臺,確定了 10 種疾病的潛在靶點,為相關治療提供依據,推動了神經疾病治療發展。
在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領域,頭皮針一直是備受矚目的潛在療法。想象一下,通過在頭皮特定區域扎針,就能對大腦的神經通路和功能產生影響,進而緩解各類神經系統疾病,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目前,頭皮針刺激靶點的發展面臨諸多困境。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中國相關部門雖已制定頭皮針的應用指南,但這些指南主要聚焦于解剖定位和刺激線的適應證,未能充分整合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對于不同疾病特異性的頭皮針靶點和方案,更是缺乏明確的規定。這就好比在航海中,船只沒有精準的導航,難以準確抵達目的地。而神經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它能夠深入洞察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為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預后評估以及治療干預效果的判斷提供有力支持。與此同時,非侵入性腦刺激(NIBS)技術,如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也在通過調節特定腦區的皮質興奮性發揮治療作用。受到這些啟發,研究人員不禁思考:能否將神經影像的成果融入頭皮針刺激靶點的選擇中,讓頭皮針治療更加精準有效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精神病學系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意義重大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Chinese Medicine》上,為頭皮針和腦刺激治療神經系統疾病開辟了新的道路。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運用了一種新穎的數據搜索和統計分析平臺 ——Neurosynth Compose。這個平臺就像是一個裝滿寶藏的大數據庫,整合了豐富的腦成像研究資源和先進的元分析工具。研究人員通過它對大量文獻進行系統的元分析,以此來確定潛在的頭皮針靶點。具體來說,他們針對 10 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主觀認知下降(SCD)、輕度認知障礙(MCI)、阿爾茨海默。ˋD)、帕金森。≒D)、多系統萎縮(MSA)、中風后失語癥(PSA)、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癥(PPA)、閱讀障礙、慢性疼痛和意識障礙(DoC),進行了深入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制定了嚴格的文獻篩選標準,明確了納入和排除標準,確保研究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研究結果令人振奮。針對不同的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人員成功確定了一系列潛在的頭皮針刺激靶點。
對于主觀認知下降(SCD),通過對 77 項相關研究進行篩選和分析,最終確定了 6 個頭皮針靶點,如右側額下回和額中回(SCD - 1)等。這些靶點的確定,為早期干預認知功能下降提供了新的方向。
輕度認知障礙(MCI)方面,從 563 項研究中篩選出 418 項符合標準的研究,進而確定了 9 個針灸靶點,像右側枕中回、角回、頂葉和顳上回(MCI (2) - 1)等。這為 MCI 的治療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選擇。
阿爾茨海默。ˋD)研究中,在 925 項研究基礎上,經篩選確定了 4 個靶點,包括右側角回和緣上回(AD (2) - 1)等,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干預 AD 的發展進程。
帕金森。≒D)的研究里,從 616 項研究中篩選出 543 項符合要求的研究,確定了 6 個靶點,如右側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PD (2) - 1)等,為改善 PD 患者的運動和非運動癥狀提供了潛在的治療靶點。
多系統萎縮(MSA)研究中,通過對 48 項研究的篩選,確定了 7 個靶點,像左側額中回(DLPFC)和額下回(MSA - 1)等,為 MSA 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癥(PPA)方面,從 76 項研究中篩選出 53 項進行分析,確定了 6 個靶點,如右側額下回(PPA (2) - 1)等,對 PPA 患者的語言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中風后失語癥(PSA)研究中,在 88 項研究基礎上,確定了 3 個靶點,如左側顳中回(PSA (2) - 1)等,為 PSA 患者的語言康復提供了新的靶點選擇。
閱讀障礙研究里,從 162 項研究中篩選出 135 項進行研究,確定了 3 個靶點,如左側額下和額中回(Dys (2) - 1)等,為閱讀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慢性疼痛研究中,從 378 項研究里篩選出 251 項進行分析,確定了 7 個靶點,如右側額上回(CP (2) - 1)等,為慢性疼痛的治療提供了更精準的靶點。
意識障礙(DoC)研究中,從 119 項研究中篩選出 25 項進行研究,確定了 7 個靶點,如右側額中回(DLPFC)(DoC - 1)等,為意識障礙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討論部分,研究人員深入探討了這些靶點的臨床可行性和潛在機制。他們發現,雖然部分靶點與現有的頭皮針和 NIBS 研究成果相契合,但也有一些是全新的發現,有望補充和完善當前的治療方法。例如,對于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揭示了不同階段獨特的神經模式和關鍵腦區的功能作用,為精準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在運動障礙疾病方面,明確了新靶點與現有治療方法的關聯,為進一步優化治療策略提供了方向。對于語言和語言相關疾病,研究細化了治療靶點,為提高語言功能恢復效果提供了可能。針對慢性疼痛和意識障礙,研究確定的靶點也為這些復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
這項研究意義非凡。它通過神經影像技術確定的潛在頭皮針靶點,不僅可以應用于頭皮針治療,還能為其他腦刺激方法提供參考。這為開發基于腦成像的神經系統疾病頭皮針治療方案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了頭皮針和腦刺激技術的發展,也為神經系統疾病的腦成像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向。同時,研究也為后續進一步探索這些靶點的治療效果和優化治療策略指明了方向,有望為廣大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帶來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更好的生活質量。但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靶點的確定依賴于現有文獻,部分靶點需臨床驗證,且未涉及刺激參數等問題。不過,這些局限性并不影響研究的重要價值,反而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間。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