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腸道菌群與煙酸/煙酰胺代謝通路在魚藤酮誘導神經毒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
《Current Research in Toxicology》: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nicotinate/nicotinamide pathway in rotenone-induced neurotoxicity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7日 來源:Current Research in Toxicology 2.9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魚藤酮(Rotenone)暴露與帕金森病(PD)的關聯機制,通過多組學技術揭示了腸道菌群失調通過降低短鏈脂肪酸(SCFAs)含量、破壞腸屏障功能,并干擾煙酸/煙酰胺代謝通路導致NAD+水平下降的關鍵病理過程。研究發現魚藤酮顯著改變菌群組成(如Firmicutes/Bacteroidota比例失衡),下調ZO-1/Occludin等緊密連接蛋白,激活IL-6/TNF-α炎癥通路,并通過抑制NAMPT/SLC25A51表達影響NAD+合成與線粒體轉運,為PD防治提供了新靶點。
論文解讀
在農藥使用日益普遍的今天,魚藤酮作為一種天然植物源殺蟲劑,其神經毒性風險逐漸浮出水面。這種強效的線粒體復合物I抑制劑不僅能穿透血腦屏障,更與散發性帕金森病(PD)的發病存在顯著關聯。PD作為全球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病理特征包括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α-突觸核蛋白異常聚集等,但環境毒素如何通過"腸-腦軸"誘發神經病變仍是未解之謎。近年來,腸道菌群(GM)與中樞神經系統的雙向調控機制成為研究熱點,菌群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SCFAs)的神經保護作用備受關注,而煙酸/煙酰胺代謝通路作為NAD+合成的核心途徑,其異常與能量代謝障礙、氧化應激等PD關鍵病理過程密切相關。
為揭示魚藤酮神經毒性的分子機制,陸軍軍醫大學的研究團隊在《Current Research in Toxicology》發表了一項創新性研究。他們通過建立魚藤酮誘導的PD樣大鼠模型(采用三階段給藥方案:2.0 mg/kg×3天→1.0 mg/kg×7天→0.5 mg/kg×20天),綜合運用16S rRNA測序、非靶向代謝組學(UHPLC-QE-MS)、靶向短鏈脂肪酸檢測(GC-MS)、600MRM高通量靶向代謝組學等技術,結合ELISA、Western blotting和透射電鏡等多維度分析方法,系統探究了腸道菌群-代謝物-宿主互作網絡在神經毒性中的作用。
研究結果
魚藤酮對大鼠一般癥狀及行為學的影響
暴露組大鼠出現毛發暗黃、稀便等典型胃腸癥狀,以及運動遲緩、前肢震顫等PD樣神經癥狀。曠場實驗顯示總移動距離、平均速度和中央區進入次數均顯著降低(P<0.01),證實魚藤酮損害運動功能和探索欲望。
腸屏障與血腦屏障破壞
緊密連接蛋白ZO-1、Claudin 1和Occludin在腸組織和腦組織的表達量分別下降28%/23%/41%和28%/18%/29%(P<0.01)。HE染色顯示腸絨毛縮短、杯狀細胞減少,電鏡觀察到線粒體腫脹空泡化,提示屏障功能受損。
腦腸肽與炎癥因子變化
腸組織、紋狀體和血清中促炎因子IL-6/TNF-α顯著上調(最高達74%,P<0.01),而胃泌素(GAS)和生長素(Ghrelin)顯著下調(最高達68%),血管活性腸肽(VIP)則升高40-61%,表明神經內分泌網絡紊亂。
腸道菌群組成改變
α多樣性分析顯示菌群結構顯著差異(P<0.05),Firmicutes相對豐度增加而Bacteroidota降低。LEfSe分析發現Erysipelotrichaceae菌科顯著增加,Prevotellaceae菌科減少,后者與粘蛋白合成減少和腸屏障破壞相關。
糞便代謝組學特征
118種差異代謝物中脂類占26.987%,KEGG富集顯示煙酸/煙酰胺代謝通路影響最大。丁酸含量顯著降低,與菌群失調形成惡性循環。
短鏈脂肪酸動態變化
靶向檢測證實腸組織和紋狀體中乙酸、丁酸含量顯著降低(P<0.05),ROC曲線下面積(AUC)=1,提示其作為生物標志物的潛力。
NAD+代謝通路異常
NAD+含量在腸組織和紋狀體分別下降24%/28%(P<0.01),NADH/NAD+氧化還原指數升高。關鍵限速酶NAMPT和線粒體轉運蛋白SLC25A51表達量下降23-40%,導致煙酰胺堆積而NAD+合成受阻。
討論與意義
該研究首次系統闡釋了魚藤酮通過"菌群-代謝-屏障"軸誘發神經毒性的級聯機制:菌群失調導致SCFAs減少→破壞腸屏障→促炎因子入血→激活全身炎癥反應;同時煙酸/煙酰胺代謝通路障礙引發NAD+缺乏→線粒體能量危機→神經元變性。這為PD的早期診斷提供了SCFAs和NAD+等潛在生物標志物,并為干預腸腦軸代謝紊亂開辟了新思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揭示的NAMPT/SLC25A51-NAD+軸不僅與能量代謝相關,更通過調節PARP介導的DNA修復功能影響神經元存活,這為理解環境毒素致PD的表觀遺傳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未來研究可進一步驗證特定菌群移植或NAD+前體補充的干預效果,并探索菌群代謝物與神經炎癥通路的精確互作機制。該成果為開發基于微生物組調控的神經保護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對農藥安全評估和PD精準防治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