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腦類器官來源的細胞外囊泡及其miRNA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生物標志物潛力研究
《Current Research in Toxicology》:Characteriza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miRNA released by cerebral organoid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7日 來源:Current Research in Toxicology 2.9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環境毒物誘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機制不明及早期診斷標志物缺乏的問題,通過建立人腦類器官模型,系統分析了其釋放的細胞外囊泡(EVs)及miRNA特征。研究發現腦類器官持續釋放富含miRNA的小EVs(30-150 nm),NanoString分析揭示這些miRNA靶向神經退行性疾。ㄈ绨柎暮D、帕金森。┖蜕窠浹装Y等關鍵通路,為開發神經毒性早期診斷標志物提供了新工具。
環境毒物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隱秘戰
在當今工業化社會中,重金屬、農藥和空氣顆粒物等環境毒物正悄然成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推手。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但科學家們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這些毒物損害神經系統的分子機制。更令人擔憂的是,當患者出現明顯認知障礙時,往往已錯過最佳干預時機。因此,尋找早期診斷的生物標志物成為攻克這一難題的關鍵突破口。
近年來,細胞外囊泡(EVs)這一直徑僅30-200納米的"細胞信使"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興趣。這些由細胞釋放的脂質包裹體攜帶蛋白質、miRNA等活性分子,既能傳播神經毒性效應,又可能成為疾病預警的"分子指紋"。然而,如何在接近真實腦組織的模型中系統研究EVs仍是一大挑戰。傳統二維細胞培養模型過于簡單,而動物模型又存在種屬差異,這使得人源腦類器官技術脫穎而出。
腦類器官:打開人腦奧秘的"微縮鑰匙"
在這項發表于《Current Research in Toxicology》的研究中,科研團隊利用人胚胎干細胞(hESCs)構建了具有復雜結構的腦類器官。這些直徑僅幾毫米的"迷你大腦"不僅包含神經元、神經前體細胞等多種細胞類型,還能自發形成類似真實腦組織的分層結構。研究人員通過改良超速離心法結合沉淀試劑,從成熟腦類器官(培養41-49天)的培養上清中成功分離出小EVs。
關鍵技術包括:(1)納米顆粒追蹤分析(NTA)測定EVs粒徑;(2)透射電鏡(TEM)觀察形態;(3)Western blot檢測標志蛋白(CD63、TSG101);(4)ddPCR定量EV-RNA;(5)NanoString平臺分析798種miRNA表達譜;(6)DIANA-miRPath和IPA進行通路富集分析。
小EVs的"身份證明"
研究首先證實腦類器官持續釋放具有典型特征的EVs:
miRNA的"情報解密"
通過NanoString分析發現:
靶向神經系統的"分子網絡"
IPA深入分析揭示了EV-miRNA的潛在功能:
討論與展望
這項研究首次系統描繪了腦類器官來源EVs的miRNA圖譜,其重要意義在于: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也發現EVs可能選擇性包裹miRNA(如組織中未檢出的32種),這提示EV生物發生存在精細調控。而GW 4869對線粒體RNA和基因組RNA的同步抑制現象,則暗示不同RNA物種可能共享特定分泌機制。
未來研究可朝以下方向拓展:結合毒物暴露模型篩選特異性EV標志物;整合單類器官分析技術提高分辨率;引入血管化和免疫細胞共培養提升模型仿真度。這項研究為理解EV介導的神經毒性傳播和發展無創診斷工具奠定了堅實基礎,展現出腦類器官在轉化醫學中的巨大潛力。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