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類器官來源的細胞外囊泡及其miRNA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生物標志物潛力研究

《Current Research in Toxicology》:Characteriza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miRNA released by cerebral organoids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07日 來源:Current Research in Toxicology 2.9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環境毒物誘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機制不明及早期診斷標志物缺乏的問題,通過建立人腦類器官模型,系統分析了其釋放的細胞外囊泡(EVs)及miRNA特征。研究發現腦類器官持續釋放富含miRNA的小EVs(30-150 nm),NanoString分析揭示這些miRNA靶向神經退行性疾。ㄈ绨柎暮D、帕金森。┖蜕窠浹装Y等關鍵通路,為開發神經毒性早期診斷標志物提供了新工具。

  

環境毒物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隱秘戰
在當今工業化社會中,重金屬、農藥和空氣顆粒物等環境毒物正悄然成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推手。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但科學家們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這些毒物損害神經系統的分子機制。更令人擔憂的是,當患者出現明顯認知障礙時,往往已錯過最佳干預時機。因此,尋找早期診斷的生物標志物成為攻克這一難題的關鍵突破口。

近年來,細胞外囊泡(EVs)這一直徑僅30-200納米的"細胞信使"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興趣。這些由細胞釋放的脂質包裹體攜帶蛋白質、miRNA等活性分子,既能傳播神經毒性效應,又可能成為疾病預警的"分子指紋"。然而,如何在接近真實腦組織的模型中系統研究EVs仍是一大挑戰。傳統二維細胞培養模型過于簡單,而動物模型又存在種屬差異,這使得人源腦類器官技術脫穎而出。

腦類器官:打開人腦奧秘的"微縮鑰匙"
在這項發表于《Current Research in Toxicology》的研究中,科研團隊利用人胚胎干細胞(hESCs)構建了具有復雜結構的腦類器官。這些直徑僅幾毫米的"迷你大腦"不僅包含神經元、神經前體細胞等多種細胞類型,還能自發形成類似真實腦組織的分層結構。研究人員通過改良超速離心法結合沉淀試劑,從成熟腦類器官(培養41-49天)的培養上清中成功分離出小EVs。

關鍵技術包括:(1)納米顆粒追蹤分析(NTA)測定EVs粒徑;(2)透射電鏡(TEM)觀察形態;(3)Western blot檢測標志蛋白(CD63、TSG101);(4)ddPCR定量EV-RNA;(5)NanoString平臺分析798種miRNA表達譜;(6)DIANA-miRPath和IPA進行通路富集分析。

小EVs的"身份證明"
研究首先證實腦類器官持續釋放具有典型特征的EVs:

  • 粒徑分布:NTA顯示90%顆粒<200 nm,平均直徑約100 nm
  • 形態特征:TEM觀察到典型的杯狀結構及20-50 nm小囊泡
  • 分子標記:Western blot檢測到外泌體標志物CD63和TSG101,但未檢出線粒體蛋白VDAC
  • 抑制劑驗證:GW 4869處理顯著降低EVs中GAPDH、mtCO2和ND1 RNA含量

miRNA的"情報解密"
通過NanoString分析發現:

  • 定量能力:單個批次(約200個類器官)可提取≥2×109顆粒,RNA產量10-65 ng/μL
  • 特異性miRNA:鑒定出172種EV-miRNA,其中32種為EV特有(組織未檢出)
  • 通路關聯:KEGG分析顯示7個頂級通路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包括軸突導向、亨廷頓病等

靶向神經系統的"分子網絡"
IPA深入分析揭示了EV-miRNA的潛在功能:

  1. 疾病關聯:靶基因顯著富集于AD、肌萎縮側索硬化等疾病通路
  2. 神經功能:涉及髓鞘形成、軸突導向、突觸發生等關鍵過程
  3. 毒性響應:與細胞應激、凋亡等毒性反應通路密切相關
  4. 特殊發現:自閉癥相關信號通路位列前十

討論與展望
這項研究首次系統描繪了腦類器官來源EVs的miRNA圖譜,其重要意義在于:

  1. 模型優勢:證實腦類器官可穩定釋放足夠量EVs用于高通量分析,克服了傳統模型的局限性
  2. 標志物發現:鑒定出32種EV特異性miRNA,為神經毒性早期預警提供潛在靶點
  3. 機制啟示:發現EV-miRNA可能通過神經炎癥、淀粉樣蛋白加工等通路參與疾病進程
  4. 技術突破:建立"腦類器官-EV-miRNA"研究范式,為個性化醫療和疾病建模提供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也發現EVs可能選擇性包裹miRNA(如組織中未檢出的32種),這提示EV生物發生存在精細調控。而GW 4869對線粒體RNA和基因組RNA的同步抑制現象,則暗示不同RNA物種可能共享特定分泌機制。

未來研究可朝以下方向拓展:結合毒物暴露模型篩選特異性EV標志物;整合單類器官分析技術提高分辨率;引入血管化和免疫細胞共培養提升模型仿真度。這項研究為理解EV介導的神經毒性傳播和發展無創診斷工具奠定了堅實基礎,展現出腦類器官在轉化醫學中的巨大潛力。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