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視覺奧秘:初級視皮層損傷后外側膝狀體核的快速退變與可塑性研究

《Current Research in Neurobiology》:Rapid degeneration and neurochemical plasticity of the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following lesions of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 in marmoset monkeys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07日 來源:Current Research in Neurobiology CS2.2

編輯推薦:

  在神經科學領域,初級視皮層(V1)損傷引發外側膝狀體核(LGN)退變及功能變化備受關注。研究人員為探究其退變和可塑性機制,以狨猴為模型開展研究。結果發現,V1 損傷后 LGN 神經元密度 1 個月內驟降,體積 6 個月后才穩定,CB 表達提前出現。該研究為視覺損傷修復提供重要依據。

  在神奇的大腦世界里,視覺系統如同精密的儀器,各部分協同工作,讓我們能夠感知五彩斑斕的世界。其中,初級視皮層(V1)和外側膝狀體核(LGN)在視覺信息傳遞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當 V1 受到損傷時,一系列連鎖反應便會在視覺系統中引發。此前研究雖已發現 V1 損傷會導致 LGN 出現神經元退變、體積縮小和神經化學變化等現象,但這些變化具體發生的時間進程卻并不明確,就像迷霧一般籠罩著科研人員。同時,鈣結合蛋白表達的時間規律也有待探索。為了驅散這些迷霧,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決定深入探究,旨在為視覺損傷的治療尋找新的方向,也為理解大腦的可塑性提供關鍵線索。
研究人員以 21 只狨猴(Callithrix jacchus)為研究對象,其中 14 只成年狨猴接受了單側 V1 損傷手術,7 只為未損傷的對照組。他們運用多種先進技術展開研究,其中包括精確的 V1 損傷手術、嚴謹的組織處理方法以及科學的量化和統計分析手段。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首先對狨猴進行 V1 損傷手術。手術前,為減輕狨猴的痛苦并預防感染,會給予其口服美洛昔康(Metacam)和頭孢氨芐(cephalexin)等藥物。手術時,通過吸入異氟烷(isoflurane)進行麻醉,并在手術過程中密切監測狨猴的心率、體溫和血氧水平等生命體征。接著,沿著 V1 和第二視覺區(V2)的邊界進行枕葉切除術,以此制造 V1 損傷模型。手術后,給予狨猴適當的鎮痛和抗生素治療,確保其能夠順利恢復。

當狨猴在不同存活期后,研究人員對其進行安樂死并獲取大腦組織。在組織處理環節,先對大腦進行灌注固定,然后進行冷凍保護,最后用冰凍切片機切成 40μm 的冠狀切片。為了深入了解 LGN 的變化,研究人員對切片進行了 NeuN 染色和鈣結合蛋白的熒光染色。

對于 NeuN 染色的切片,利用 Aperio Scanscope AT Turbo 顯微鏡進行掃描,并通過 Aperio Image Scope 軟件分析 LGN 的體積和神經元密度。而熒光免疫染色的切片則使用共聚焦顯微鏡掃描,借助 ImageJ 軟件分析鈣結合蛋白的表達情況。

研究結果令人矚目。在神經元損失方面,V1 損傷后,LGN 的變化迅速而顯著。損傷后 2 - 3 天,LGN 同側與對側相比,在體積、分層和神經元大小 / 密度上并無明顯差異。然而,到了 1 個月時,LGN 損傷投射區(LPZ)的神經元密度急劇下降,幾乎降至非 LPZ 區域或對照組的一半。這表明 V1 損傷引發的 LGN 神經元退變在 1 個月內就已基本完成,且在之后的 3 年里,神經元密度也未出現明顯變化。這一發現與以往在其他靈長類動物中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盡管不同靈長類動物大腦大小和軸突長度存在差異,但退變的時間進程卻較為相似。這意味著人類大腦在 V1 損傷后,LGN 神經元退變可能也遵循類似的時間規律。這一發現為未來針對人類視覺損傷的治療提供了關鍵的時間窗口,若能在神經元退變完成前進行干預,或許可以減少神經元的損失,為保留或改善殘余視力帶來希望。

在 LGN 體積變化方面,研究發現其萎縮與損傷后的存活時間密切相關。長期存活組的 LGN 平均體積損失比短期存活組更為嚴重,且這種差異主要源于 LPZ 區域的體積變化。通過對 LPZ 體積與存活時間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在損傷后的 6 個月內,LPZ 體積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縮小,之后便趨于穩定。這表明 LGN 體積的變化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與神經元的快速退變不同步。其原因可能是神經元退變后的 debris 清除、神經氈的變化以及毛細血管床的重塑等過程都需要時間,這些復雜的生理變化共同影響了 LGN 體積的改變。這一結果不僅為理解 V1 損傷后 LGN 的病理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通過非侵入性腦成像技術監測 LGN 萎縮情況提供了理論支持。

在鈣結合蛋白(CB)表達方面,研究人員驚喜地發現,在 V1 損傷后 2 周,存活的 M 和 P 神經元中就能夠檢測到 CB 的表達。隨著存活時間的延長,表達 CB 的神經元比例逐漸增加,盡管這種趨勢未達到統計學意義,但已充分表明 CB 表達的出現早于神經元的退變。同時,研究還發現這種神經化學變化在雙側半球均有發生,且在損傷側 LGN 中表達 CB 的 M 和 P 神經元比例更高。這一現象提示,CB 表達可能是神經元應對損傷的一種保護機制。正常情況下,M 和 P 神經元只表達小白蛋白(PV),而 V1 損傷后,它們開始共表達 CB。有研究推測,這可能是由于 V1 損傷導致皮質對 LGN 神經元的反饋減少,視網膜對 LGN 神經元的激活失衡,從而觸發了 CB 的表達。此外,M 神經元中更普遍的 CB 表達可能意味著它們在損傷后具有更高的潛力與皮層形成新的連接,這為進一步研究神經元的可塑性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結論和討論部分進一步強調了這些發現的重要意義。該研究首次全面且定量地描述了狨猴 V1 損傷后 LGN 在結構和神經化學方面的變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研究空白。研究結果表明,狨猴是研究 V1 損傷后解剖和生理可塑性過程的理想動物模型,為后續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這些發現對于理解創傷性腦損傷以及未來減少視覺損失、促進再生過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視覺系統在損傷后的變化規律,為開發新的治療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有望為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改善殘余視力帶來新的曙光。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Current Research in Neurobiology》上,為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吸引著更多科研人員投身于視覺損傷修復的研究中,期待未來能取得更多突破性的進展,讓視覺損傷患者重獲清晰的視界。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