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綜述:自閉癥譜系障礙中的NMDAR功能障礙:十年研究經驗總結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NMDAR dysfun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Lessons learned from 10 years of study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7日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4.8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系統梳理了近十年關于自閉癥譜系障礙(ASD)小鼠模型中NMDA受體(NMDAR)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提出NMDAR功能異常(包括低功能(hypofunction)和高功能(hyperfunction))可能是ASD的核心機制之一。文章強調ASD的異質性特征,指出需綜合考慮基因突變類型、劑量、遺傳背景、性別、年齡及腦區特異性等因素,并為基于NMDAR調控的精準治療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過去十年對ASD小鼠模型的研究揭示了NMDAR功能異常的雙向特征。Shank2突變小鼠海馬區呈現NMDAR低功能,而IRSp53/Baiap2突變模型則表現為NMDAR高功能。有趣的是,通過藥理學調控(如D-環絲氨酸增強或美金剛抑制)可逆轉相關行為缺陷,證實NMDAR功能"黃金區間"假說——即偏離正常范圍的NMDAR活性(無論高低)均可能導致ASD核心癥狀。
臨床相關性:盡管D-環絲氨酸和美金剛等NMDAR調節劑的臨床試驗結果不一,但為機制研究提供了轉化依據。
突變特異性:同一基因不同突變(如Shank2外顯子7與24缺失)可能引發相反的NMDAR功能變化。
劑量效應:雜合突變與純合突變小鼠常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轉錄組特征,提示需模擬人類常見的雜合突變狀態。
時空動態:早期發育階段(如出生后14天)的NMDAR異?赡芡ㄟ^補償機制影響成年期功能,如Shank2突變小鼠在發育早期呈現短暫性NMDAR高功能。
NMDAR功能障礙具有顯著的區域異質性:IRSp53缺失在 hippocampus 引起NMDAR高功能,卻在 prefrontal cortex 導致突觸密度降低。新興研究表明抑制性神經元(如PV陽性中間神經元)的NMDAR功能障礙同樣關鍵,例如neuroligin-3突變會選擇性降低PV神經元中NMDAR電流,破壞局部環路興奮/抑制平衡。
ASD相關基因突變常引發跨腦區的級聯效應。Shank3缺失導致早期皮層過度活躍,通過增強皮層-紋狀體連接促進突觸加速成熟,但最終停滯為發育滯后。這種"先亢進后抑制"的雙相模式凸顯了神經環路的動態代償機制。
突破傳統激動劑/拮抗劑的局限,新型干預手段如:
盡管NMDAR假說面臨挑戰(如全腦分布的非特異性),但通過整合多組學數據、開發亞基特異性調節劑及建立人源神經元模型,有望實現從機制研究到精準治療的跨越。值得注意的是,NMDAR功能障礙可能僅是ASD復雜網絡中的一個節點,需與AMPA受體、代謝型谷氨酸受體(mGluRs)及下游信號通路(如CaMKII/mTOR)協同解析。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