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綜述:腦類器官模型在自閉癥研究中的進展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Advancing autism research: Insights from brain organoid modeling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7日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4.8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系統闡述了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s)技術在解析自閉癥譜系障礙(ASD)病理機制中的突破性應用。通過三維體外模型重現早期腦發育過程,研究者揭示了ASD相關基因(如FOXG1、PTEN、CHD8)對神經前體細胞增殖、神經元分化和皮質層結構的調控作用,并探討了功能基因組學(如Perturb-seq)與類器官結合的高通量篩選潛力,為理解ASD的分子-細胞-組織多層級機制提供了新視角。
自閉癥譜系障礙(ASD)以復雜的遺傳架構和多樣行為癥狀為特征,其病理機制長期困擾學界。近年,源于多能干細胞(PSCs)的腦類器官技術通過模擬人類早期腦發育的多層次過程,成為破解ASD機制的關鍵工具。這類三維模型不僅能重現皮質發育的時空動態,還揭示了ASD相關基因突變對神經前體細胞周期、神經元命運及突觸功能的深遠影響。
研究證實,端腦類器官可高度模擬體內皮質發育過程:神經外胚層形成后,放射狀膠質細胞(RGCs)經歷對稱/不對稱分裂,產生中間前體細胞(IPCs)和外放射狀膠質細胞(oRGCs),最終分化為興奮性神經元并形成"由內向外"的皮質層結構。單細胞轉錄組分析顯示,類器官與真實腦組織的基因表達譜高度一致,尤其能捕捉ASD高風險基因在特定細胞類型(如表層神經元)中的富集模式。
多項研究揭示了ASD類器官中前體細胞增殖的共性紊亂。例如:
ASD類器官中,興奮性與抑制性神經元分化均出現時空錯配:
皮質結構紊亂
MECP2突變類器官出現腦室區擴張與皮質板變薄,而DISC1突變導致深層(CTIP2+)與表層(SATB2+)神經元標記共表達,反映分層缺陷。
遷移與軸突生長異常
神經網絡功能失調
鈣成像與電生理記錄捕捉到ASD類器官的電路異常:KMT5B模型網絡爆發活動減弱,SHANK3缺失神經元動作電位潛伏期縮短,而TS模型因中間神經元遷移缺陷出現網絡同步性亢進。
CHOOSE系統通過CRISPR篩選36個ASD風險基因,發現IPC和上層興奮性神經元為最脆弱靶點,并鑒定出SATB2/OLIG1/EOMES等調控樞紐。另一項425個神經發育障礙基因的assembloid篩選則揭示SMAD4影響腹側前腦分化,TEAD4調控中間神經元遷移。
當前類器官仍缺乏小膠質細胞等關鍵組分,且不同遺傳背景導致的表型變異需通過嚴格質控(如多能性評估)來解析。未來研究應拓展至小腦類器官等新模型,并整合多組學數據以揭示ASD的跨尺度機制。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