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brain development: insight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deficit,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聚焦于社會經濟地位(SES)與大腦發育的關聯。通過文獻計量分析,梳理出核心缺陷、壓力、適應和韌性四種理論框架,探討其證據支持,并提出干預建議,為理解二者關系及制定干預策略提供了全面視角。
引言
在過去三十多年里,社會經濟地位(SES)與兒童大腦結構和功能差異之間的聯系,一直是發展社會與認知神經科學(DSCN)研究的重點領域。研究主要關注關鍵發育時期,以及家庭 SES 的指標,如照顧者 / 父母的教育水平、職業、收入和居住生活條件等。
早期研究多測試 SES 與大腦結果之間的簡單 “線性” 關系,認為貧困和低 SES 會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產生普遍負面直接影響,尤其在早期發育階段。不過,另一種研究方向關注低 SES 個體在困境中應對、適應或茁壯成長的能力。低 SES 雖增加個體接觸不良事件、不穩定生活條件和壓力的可能性,進而導致神經生物學效應,產生負面結果,但高質量的照顧和社會支持等因素,能減輕甚至逆轉這些負面影響,促進個體適應或發展。此外,大腦發育具有時間依賴性,SES 的影響可能具有領域特異性。
本文旨在闡述從基于缺陷到基于適應或韌性的理論進展,通過文獻計量分析提取主要理論框架,進行回顧評估,并探索干預措施的意義和見解。
文獻計量分析和回顧
文獻計量分析是一種強大的科學研究方法,可用于探索和評估已發表科學研究的趨勢。本研究使用 VOSviewer 1.6.20 版本進行分析。具體步驟包括:選擇書目數據作為輸入類型,PubMed 作為數據源,基于 “Brain”“SES”“Child” 等關鍵詞創建共現網絡,采用全計數法納入所有關鍵詞出現情況;對可視化進行定制,如以節點表示關鍵詞、用鏈接厚度反映共現強度、通過聚類功能將關鍵詞分組;進一步優化地圖,合并術語變體、調整布局、定制顏色和比例,以清晰展示關鍵詞關系。最終生成的復雜網絡反映了 DSCN 文獻中 SES 與大腦結果之間的關系。
減少復雜性:四個主要理論框架
通過文獻計量分析,出現了四個主要的理論框架,以圖中不同顏色的聚類表示:
- 核心缺陷理論:在發展科學中,核心缺陷假設認為低 SES 個體的許多認知、行為和心理健康問題,直接源于大腦中的單一主要有機異常、功能障礙或不正常,如與基因表達機制(即 DNA 甲基化)相關的因素。多項綜合系統回顧研究表明,低 SES 通常與額葉、皮層和皮層下區域的灰質體積、厚度和表面積減少有關,還與神經功能變化相關,進而影響兒童的社會情感和學業表現。
- 壓力理論:這類理論認為低 SES 與大腦結構和功能變化的關系是間接的,通過壓力等中介因素,借助神經遞質和激素的作用產生影響。例如,母親的壓力與嬰兒出生后 6 個月內海馬體體積減小和生長發育遲緩有關。壓力加速假說(SAH)指出,早期照顧者 - 兒童關系中的壓力會加速神經發育過程,特別是與情緒處理和調節相關的腦回路。研究還發現,經歷壓力性生活事件的兒童,其生理壓力增加,會加速神經發育,且這些變化可遺傳。
- 適應理論:近期的元分析和系統回顧對缺陷假設提出質疑,因為低 SES 和高 SES 兒童群體在大腦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效應量通常較小或混雜,且現有研究可能忽視了不同種族和民族群體大腦微觀結構的固有差異,以及 SES 標識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和心理反應。部分研究認為,低 SES 兒童會發展出有利于適應環境和生存的技能,盡管可能以犧牲規范環境中強調的技能為代價。相關研究支持了這一假設,如不穩定照顧者的兒童認知靈活性增加但注意力控制和反應抑制下降;低 SES 家庭長大的成年人在任務切換能力上有所增強,但抑制能力降低且更沖動;低 SES 兒童在面對干擾時額葉神經反應增強,但未出現表現缺陷。
- 韌性理論:雖然在 DSCN 中對兒童韌性的直接研究較少,但可從相關網絡中推斷其定義和解釋。韌性包括減輕逆境后的負面結果,以及增強正面結果,可被視為應對挑戰、獲得新能力以更強反應應對逆境的能力。研究發現,經歷童年逆境的兒童和青少年,其韌性與特定的神經解剖特征相關,如前額葉皮層(PFC)和杏仁核的灰質體積增加、胼胝體的白質(WM)連接增強,且在獎勵反應中紋狀體活動增加。此外,一些研究結果表明,低 SES 兒童在特定社會認知任務中表現更好,顯示出學習和識別新刺激和社會刺激威脅意義的能力增強。
證據的意義和潛在干預目標
許多 DSCN 研究關注關鍵發育階段的不良影響,但這些階段也是大腦可塑性增強的時期,有利于培養韌性;诓煌碚摽蚣,有以下干預措施和未來方向:
- 核心缺陷框架:家庭為基礎的培訓項目與家庭韌性增加和對兒童發展的長期影響相關。未來可通過確定生物標志物和中介因素,開發更個性化的干預評估方法。
- 壓力框架:新生兒階段的父母培訓與新生兒行為能力增加有關,促進青少年的韌性訓練可抵消心理病理學風險。未來應加大對現有干預措施的實施和推廣,關注促進神經認知發展的因素。
- 適應框架:更高的 SES 與父母更高的教育程度相關,有利于孩子的學術和神經認知發展。未來可通過激勵父母提高教育程度,為孩子創造更有利的成長環境。
- 韌性框架:整合動機訪談技術等干預措施,可幫助個體識別行為改變動機,強化適應策略。通過培養元認知、自我意識和增強能力,利用韌性應對挑戰。研究不同環境壓力水平下的非線性結果,有助于理解壓力預暴露的強化效應機制。
認識到逆境可增強韌性,為開發針對性干預措施提供了契機,尤其是針對低 SES 且有復雜護理需求的人群。個性化、基于優勢的護理模式,如廣泛需求服務(ENS)模型,根據個體情況和優勢定制護理計劃,顯示出良好前景。
綜上所述,本綜述協調了基于缺陷和基于優勢及韌性的兩種觀點,支持一種平衡的視角,即 SES 與大腦發育的關系涉及復雜社會結構和非線性發展過程。干預措施可通過改善保護因素,促進個體健康和福祉,同時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宏觀社會項目已顯示出緩解低收入與大腦發育不良關聯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