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study sensory disconnection in humans during sleep and anesthesia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聚焦于睡眠和麻醉時人類的感覺失聯現象。文中探討了意識與外界感覺輸入分離的證據,評估了區分有意識感知(CC)和無意識感知(DC)狀態的方法,認為在同一睡眠階段或相似麻醉濃度下喚醒參與者并結合神經成像的方法最為有效。
意識與環境連接的分離:沒有環境感知的意識
通常人們直覺上認為意識與持續感知環境是等同的,所以很難想象一個人意識清醒卻與周圍環境 “失聯”。但其實做夢就是意識存在卻沒有環境感知的典型例子。在做夢時,人們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情景,從生動、復雜的情節到簡單的場景都有。
睡眠期間的感覺體驗
早在 18 世紀末,人們就發現人在睡眠中偶爾能感知到環境刺激卻不醒來。20 世紀 60 年代起,大量實驗室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現象。研究人員在睡眠者(大多處于快速眼動(REM)睡眠階段)身上施加軀體感覺、聽覺、視覺或嗅覺刺激,之后喚醒他們,讓其報告夢境和對刺激的感知情況。
麻醉期間的感覺體驗
在全身麻醉(GA)時,無反應、癱瘓的患者意外恢復連接意識(CC)是一種嚴重并發癥,即術中知曉(IA);颊呓洑v IA 時,常感到無助、疼痛、癱瘓、窒息,感覺死亡將至,同時還能聽到手術中的噪音和聲音。最初估計 IA 的發生率在 0.0065% - 1.0% 之間,不過新研究表明實際情況可能有所不同。
狀態內體驗采樣:區分連接意識、斷開意識和無意識的有效方法
對于清醒健康的人,可以直接通過收集主觀報告評估意識狀態和內容,也能間接采用客觀測量方法。在實驗中,主觀報告方式可以讓參與者描述對呈現刺激的主觀感知,比如感知體驗的清晰度;客觀測量則是從其他方面評估意識。
感覺失聯的潛在機制
雖然目前對感覺失聯的研究存在局限,但相關潛在機制也逐漸在研究中浮現。曾有 “丘腦門” 假說,認為存在一種機制能阻止刺激到達皮層,進而防止刺激被有意識地處理,但研究發現不同睡眠階段和麻醉深度下皮層都有反應,這一假說被推翻。不過,關于感覺失聯機制的研究仍在繼續。
研究認為,研究睡眠和麻醉狀態下感覺失聯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同一睡眠階段或相似麻醉濃度下,對接受感覺刺激后的參與者進行連續喚醒,同時記錄神經成像數據。喚醒后收集他們關于意識和感覺感知的主觀報告,以此確定連接意識(CC)和斷開意識(DC)狀態。這種方法能在同一狀態下研究感覺失聯的神經特征,減少不同狀態比較帶來的偏差 。